10《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 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10《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定位
《爬山虎的脚》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爬山虎生长过程中脚部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课文《爬山虎的脚》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提升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通过讨论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植物生长的基础知识,对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字词认读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课文内容。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的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探索自然现象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阅读理解、观察和表达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喜欢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听觉学习,有的学生偏好视觉学习,还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爬山虎脚部生长的细节描述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课文中的描写较为细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此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触须”、“粘贴”等,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解释和示例来加深理解。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在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上存在障碍,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
四、教学资源
1.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爬山虎的脚》课文。
2.生字词卡片。
3.爬山虎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互动白板或投影仪。
5.课堂练习册。
6.阅读理解练习题。
7.植物观察记录表。
8.教学PPT或黑板。
9.小组讨论指导卡片。
10.学生作品展示板。
五、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爬山虎是如何爬上墙的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目的: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为学习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打下基础。
2.讲授新知
概念讲解:介绍爬山虎的生物学特征,如叶子的形状、颜色等,并解释爬山虎脚部的结构。
案例解析:通过展示爬山虎脚部的图片和视频,讲解爬山虎脚部的生长原理和攀爬机制。
重点难点:强调爬山虎脚部的特殊结构和如何通过触须攀附在墙面上的过程。
3.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尝试找出它们与爬山虎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家或户外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特点,并尝试用课文中的描述方法进行表达。
4.深化理解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植物攀爬的视频,让学生分析它们攀爬方式和生长特点的异同。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植物攀爬模型,模拟爬山虎的攀爬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回顾课文《爬山虎的脚》中的主要内容和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观察体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反思如何将观察方法应用到其他植物的学习中。
举例: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爬山虎脚部的微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爬山虎脚部的触须和粘贴盘,理解其如何牢固地攀附在墙上。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填空题,让学生填写爬山虎脚部生长的顺序和过程,检验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
-在深化理解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爬山虎的攀爬过程,实际操作感受爬山虎脚部的功能和生长特点。
六、教学反思
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后,我感到学生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兴趣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爬山虎脚部的生长特点表现出浓厚兴趣。不过,我也注意到在讲解爬山虎脚部细节时,部分学生对于抽象描述的理解仍有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更多实物展示和互动环节,比如制作爬山虎脚部的模型,让学生亲手触摸和模拟,这样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观察周围的植物,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技术支持
教学资源库:
1.课文《爬山虎的脚》电子版,便于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2.生字词卡片电子版,方便学生打印和自我测试。
3.爬山虎生长过程视频,通过视觉直观展示爬山虎脚部的生长和攀爬过程。
4.爬山虎的图片集,包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