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第1讲植被与土壤学案.doc
PAGE
10-
第1讲植被与土壤
细化课标
素养要求
1.运用图表资料,识别主要植被、土壤类型,说明植被、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主要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以及气候特征和植被、土壤的特征。
3.运用图表,说明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特征。
4.会解读土壤的剖面结构,相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措施。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植被、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植被、土壤的主要特征。
2.区域认知:联系图文资料,驾驭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植被、土壤类型及其形成、分布特征。
3.人地协调观:正确相识植被、土壤与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促进人地协调。
一、植被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1)植被的分类。
①自然植被:自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②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2)植被与环境关系的主要表现。
①植被对环境具有改造作用:植被生长过程中,能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②环境影响植被的分布: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肯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③植被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自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相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反过来,它对环境也有肯定的指示作用。
2.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是什么?
(1)热带雨林。
①分布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气候特征: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③生态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困难;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①分布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潮湿气候区。
②气候特征:夏季燥热多雨,冬季温柔且无明显干季。
③生态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洁;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①分布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气候特征:夏季燥热或暖和,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持续3~4个月;降水相宜。
③生态特征:乔木叶片宽敞,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①分布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②气候特征:夏季短促、温柔,冬季漫长、寒冷。
③生态特征:树种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草原——水分条件不能满意森林生长的地区。
①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时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时降水稀有,草类枯黄;草原上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②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部,夏季暖和,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矮小的灌木。
(6)荒漠植被——水分条件更差。
①分布地区: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
②生态特征: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一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二、土壤
1.什么是土壤?
指陆地表层具有肯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不同土壤的剖面构造有何差异?
(1)森林土壤自上而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2)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
(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确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①生物残体为土壤供应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②使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③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④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其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②冷湿地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③干热地区: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4)地貌。
①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发育不同。
②从山顶到低平凹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改变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4.土壤的功能有哪些?
(1)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了扎根立足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