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2_6水循环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x

发布:2025-03-16约4.4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6-

水循环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a)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b)。读图,完成第1—2题。

eq\a\vs4\al(图a建设用地增加比重/%)eq\a\vs4\al(图b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

1.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A.降水B.蒸发

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

2.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削减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峻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难削减

【解析】第1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削减,导致下渗量削减,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削减,蒸发量削减;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2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削减,调整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改变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难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难增多。

【答案】1.D2.A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淌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类径流汇合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终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结构及其改变过程。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流域壤中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A.T1B.T2 C.T3D.T4

4.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大幅增加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导致()

A.Q1增加,Q2增加,Q3增加

B.Q1增加,Q2削减,Q3削减

C.Q1削减,Q2增加,Q3增加

D.Q1削减,Q2削减,Q3削减

【解析】第3题,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淌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代表“地表径流”的是Q1。由图可知,从图最左段至T1地表径流在不断增加至最大,T1—T2之间地表径流在不断削减,T2时刻地表径流为0,T2时刻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T3时刻是壤中流最终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T4时刻是浅层地下径流最终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C正确。故选C。第4题,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大幅增加后,径流流速变慢,植被截留、下渗增加,Q1削减,Q2增加;着陆到地面上的水量向土中入渗,除补充土壤含水量外,逐步向下层渗透,如能达到地下水面,则成为地下径流,植被覆盖率提高后,下渗增加,Q3增加。因此C正确。

【答案】3.C4.C

(2024·山东潍坊联考)蒸发皿蒸发量反映陆地蒸发的实力,代表地表的最大蒸发量;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一般温度越高、风速越大、湿度越小、太阳辐射越强,蒸发越大。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图为淮河流域1960—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改变趋势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第5—7题。

5.甲地蒸发皿蒸发量的改变值可能是()

A.-130mm B.-140mm

C.-145mm D.-160mm

6.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改变特征是()

A.自西向东渐渐增大 B.自北向南渐渐增大

C.东南部改变较小 D.中部未发生改变

7.影响淮河流域东南部蒸发皿蒸发量改变趋势的主要缘由是()

A.地表干旱,太阳辐射弱 B.地形平坦,风速小

C.降水较多,气温低 D.降水较多,湿度大

【解析】第5题,据图等值线可知,该图等值距为20,据数值递变规律可知,甲地外围等值线数据为-140mm,则甲的取值范围在-140mm至-160mm之间。第6题,据图可知,整个淮河流域基本为负趋势,表明该区域内蒸发皿蒸发量整体有逐年削减的趋势,其中上游和以北地区蒸发量削减的速率较大,东南部削减最小,改变较小。第7题,淮河流域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湿度大,蒸发皿蒸发量改变较小。

【答案】5.C6.C7.D

地表蒸散是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运动的重要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能量来源,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读祁连山海拔2600~3800m内某流域不同地表实测蒸散对比和降水逐月安排图,完成第8—9题。

8.该流域地表蒸散年内的改变是()

A.林地土壤蒸散大,草地蒸散小

B.冬季植被蒸散大,夏季植被蒸散小

C.植被生长期蒸散大,休眠期蒸散小

D.夜间蒸散较大,白天蒸散较小

9.该流域内8月草地土壤蒸散相对较低的主要缘由可能是()

A.纬度比较低 B.海拔比较高

C.阴雨天气多 D.径流量较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