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海_气相互作用学案.doc
PAGE
10-
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海—气相互作用
细化课标
素养要求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性质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理解海水性质的主要特点,相识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
衡的影响过程。
2.区域认知:联系图文资料,分析海水性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影响的区域及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海水性质及海—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改变的影响。
一、海水的性质
1.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是什么?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1)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状况。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海水蒸发。
(2)分布特点。
①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改变幅度较小。
②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3)海水温度的影响。
①影响海洋生物分布: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改变,还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以追逐更相宜的温度。
②影响渔业活动:无论远洋捕捞还是近海养殖,都要考虑各海疆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③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疆,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海疆航行须要装备破冰设施。
④对大气温度起着调整作用: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改变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改变慢。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改变和日改变均比内陆地区小。
2.海水的盐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分布规律是什么?
(1)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海区形态
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2)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疆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疆递减。
①副热带海疆:降水少,蒸发旺盛,降水量蒸发量,盐度最高。
②赤道海疆:降水丰富,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并不是最高。
③副热带向极地海疆:温度渐低,蒸发减弱,盐度渐低。
(3)海水的盐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利用海水晒盐;②利用海水淡化;③影响海水养殖。
3.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有哪些?其分布规律是什么?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温度、盐度、深度(压力)。
①温度增加,密度减小;②盐度增加,密度增大;③深度增加,密度增大。
(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疆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②垂直分布:通常状况下,在中纸纬度海区,肯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匀称,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快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改变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改变较小。
③特殊分布:有时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会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这可能会使得潜艇掉落到平安潜水深度以下,导致艇毁人亡。
④时间分布: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
(3)海水密度与人类活动。
①影响潜艇的航行,有可能发生“海中断崖”现象。
②用于军事斗争,躲避敌军侦察。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气之间是如何进行水分交换的?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供应能量。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3)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eq\x(\a\al(海水,蒸发))→eq\x(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eq\x(\a\al(水汽凝聚,热量,释放给大气))
3.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维持全球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特殊提示]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低纬度海区和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有何影响?
(1)概念:有些年份,赤道旁边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样上升的现象。
(2)影响。
2.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