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月亮“变脸”(说课稿)-一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2024·秋).docx
4.2月亮“变脸”(说课稿)-一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2024·秋)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月亮“变脸”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2024·秋)
3.授课时间:2024年X月X日第X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月亮,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月亮“变脸”的原因,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理解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培养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月亮“变脸”的原因,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与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②能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识别并描述月亮的四个阶段: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
2.教学难点
①学生理解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需要抽象思维,如何将抽象的月球运动规律与学生的直观经验相结合是难点。
②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月亮的变化,培养持续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活动来验证月亮变化的规律,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科学》一年级上册大象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月亮变化的图片、月球周期变化图表、相关科普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月亮模型、地球模型、太阳模型,以及记录月亮变化的记录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环境整洁、安全。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月亮“变脸”》的相关PPT和视频,明确预习月亮的形状变化和原因。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设计问题如“月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和“这些形状是如何形成的?”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反馈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疑问提交给老师。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提高预习效率。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月亮的变化,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月相变化的动画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月亮的相位变化及其与地球、太阳的位置关系。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月亮模型”制作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月亮的变化。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月亮变化的原因。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其他同学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月亮变化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个月的月亮变化,分析其规律。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科普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观察记录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深入探索月亮的奥秘。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提出改进。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进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欲望。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反馈,以下是对本节课“月亮‘变脸’”的学习效果进行的具体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描述月亮的四个主要阶段: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并解释这些形状是如何随着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而变化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制作月亮模型和模拟实验,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在探索月亮“变脸”的过程中,学会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和解释现象的科学探究方法。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其他自然现象,培养了持续观察和探究的习惯。
3.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
通过理解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学生锻炼了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他们需要将具体的月亮变化与抽象的月球运动规律联系起来,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了这一能力。
4.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他们通过交流想法、分享观察结果,提高了沟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