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杨绛的教学资料.pdf
杨绛在文革中
文革期间,钱钟书和杨绛都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剃了阴阳头。那
天晚上,她找出女儿钱瑗几年前剪下的两条大辫子,花了一夜时间给自己做了一顶假发,第
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那时,钱钟书被分配去打扫大院,杨绛的任务则是清洗厕所。她仔细看过那两间污秽的厕所,
然后置备了几件有用的工具,如小铲子、小刀子,又用竹筷和布条做了一个小拖把,还带些
去污粉、肥皂、毛巾之类的东西和大小两个盆,放在厕所里。不出10天,污垢重重的厕所
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她还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在
任何困苦面前,内心的安宁都能为她撑起一方天。
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这一举动立刻遭到了批判。批
斗会上,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
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
10年文革,钱钟书夫妇备受折磨。从干校回来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记录了干
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胡乔木曾对这本书下了16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
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
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出一个年代的荒唐与残酷。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
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
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这篇来自杨绛的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
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孤
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临死
前,还为作者送去了当时极其奢侈的香油与鸡蛋。
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
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自己的义务,或者少收钱。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
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
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
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
好人。
而作者说她“愧怍”,也表达了杨绛对老王的愧疚,感激,以及尊崇人人平等的观念。
也呼吁关心不幸者。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
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
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
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一般的知识分子
1
经历了文革之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同是天涯沦落人,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
使我们在这种大时代下看到了老王的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
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
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
辉。
“老王”是杨绛的隐身衣
《老王》,老王身上的品质确可以看成是来自底层的光辉;但杨绛创作本意却未必在这里。
那么,隔了这么多年之后,杨绛突然描写这样一个底层的车夫,她的用意何在?她有什么样
的隐语和意图?
在杨绛先生的《隐身衣》中。杨先生曾问钱钟书:“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结果
两人都要隐身衣,让大家都视而不见,见而不睹。后来,杨绛对隐身衣还有一个解读:“我
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
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习惯于“隐身哲学”的杨绛,在《老王》一文中,也穿上了隐身衣,让别人看不见她。老王
不过是杨绛的隐身衣。
《老王》之所以很难读懂,原因在于对“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的解读。而这恰
恰是杨绛给这篇文章所穿上的隐身衣。
“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谁是不幸者?
老王自然是不幸的。
物质上艰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这可能是老
王最大的不幸。但如此不幸的老王却给了作者一家很多温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