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河口大米优质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

发布:2025-03-12约3.82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黄河口大米优质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东营市垦利区万隆农林经贸有限公司提出,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归口。黄河口大米作为特色农产品,其产业发展面临品种选育不规范、种植技术差异大等问题,影响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推动黄河口大米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产品质量,特制定本标准,为黄河口大米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提供统一技术规范。

(二)起草单位情况

东营市垦利区万隆农林经贸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农业经贸相关业务,在黄河口地区水稻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公司拥有专业技术团队,熟悉当地水稻种植环境和产业发展需求,具备开展黄河口大米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研究的能力,能够为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数据和技术支撑。

(三)标准编制过程

(1)成立标准起草组,技术调研和资料收集

2024年12月,东营市垦利区万隆农林经贸有限公司联合相关农业技术专家成立标准起草组。起草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

3

节点。通过实地调研黄河口地区水稻种植户、查阅农业科研文献、收集国内外水稻种植标准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黄河口大米品种选育现状、种植技术水平以及产业发展需求,为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2)确定标准框架,形成标准草案

2025年1月,起草组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多次组织内部研讨会议。邀请农业领域专家、种植大户等进行技术交流,就黄河口大米优质品种选育目标、种植技术关键环节、质量控制要点等内容进行深入讨论。综合考虑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标准框架和主要内容,完成标准草案撰写。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1)提升产品品质

规范黄河口大米优质品种选育,明确抗逆性、品质、产量等指标,筛选出更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大米品质。统一种植技术规范,对产地环境、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等环节进行严格规定,减少因种植技术差异导致的品质波动,提高黄河口大米整体质量。

(2)增强市场竞争力

标准化生产有助于提升黄河口大米的品牌形象,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符合国际贸易标准,有利于黄河口大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黄河口大米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4

(3)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品种选育和科学的种植技术规范,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产地生态环境,实现黄河口大米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种植户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帮助其提升种植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三、标准编制依据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原则,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进行起草。参考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DB37/T4320《地理标志产品黄河口大米》等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确保本标准内容符合法规要求,技术指标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四、标准主要内容

(1)范围

明确本标准适用于黄河口大米的品种选育、种植及加工管理,规定了标准涵盖的术语和定义、品种选育、种植技术、质量控制、标签包装等内容边界,为标准实施提供明确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列出本标准引用的国家和地方标准文件,确保标准内容与现行法规、标准相协调,引用文件中的相关条款成为本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标准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3)术语和定义

采用DB37/T432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确保本标准在黄河口大米产业领域内术语使用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因术语理解差异导致的执行偏差。

(4)品种选育

选育目标:从抗逆性、品质、产量三方面设定具体指标,如耐盐碱(土壤含盐量≤0.3%)、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米粒透明度≥80%,亩产≥600kg等,为优质品种选育提供明确方向。

选育方法:介绍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等多种选育方法,结合黄河口地区环境特点,指导选育适合当地的优良水稻品种,丰富品种资源,提高品种适应性和综合性状。

种子质量:规定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含量等质量指标,以及种子光选后的灰质化率和分选精度要求,确保用于种植的种子质量可靠,保障种植效果和产量。

品种审定:要求选育出的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保推广种植的品种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保障种植户利益和产业健康发展。

(5)种植技术

6

产地环境:限定种植区域为黄河入海口地区,明确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盐分含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