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征求意见稿-黄河口大米优质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规范.docx

发布:2025-03-06约3.3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T/UNPXXXX—XXXX

黄河口大米优质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河口大米优质品种的术语和定义、品种选育、种植技术、质量控制、标签、包装、运输和储存、质量追溯。

本文件适用于黄河口大米的品种选育、种植及加工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DB37/T4320地理标志产品黄河口大米

3术语和定义

DB37/T432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品种选育

4.1选育目标

4.1.1抗逆性:耐盐碱(土壤含盐量≤0.3%)、抗稻瘟病和纹枯病。

4.1.2品质:米粒透明度≥80%,直链淀粉含量16%~18%,胶稠度≥70mm。

4.1.3产量:亩产≥600kg,出糙率≥77%。

4.2选育方法

4.2.1系统选育

4.2.1.1从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群体中,选择具有目标性状的优良单株。对选中的单株进行单独种植,观察其后代的性状表现,经过多代的选择和比较,选出性状稳定、符合选育目标的新品种。

4.2.1.2在选择过程中,应注重对黄河口地区特殊环境适应性的考量,如对盐碱地耐受性、抗海风能力等。

4.2.2杂交育种

4.2.2.1选择具有互补优良性状的不同水稻品种作为亲本。如以高产但抗病性较弱的品种和抗病性强但产量稍低的品种为亲本,通过人工去雄和授粉,获得杂交种子。将杂交种子种植后,从杂交后代中选择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单株。

4.2.2.2对单株进行连续多代的自交和选择,使优良性状逐渐稳定遗传,培育出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品种。在杂交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授粉环境,防止其他花粉污染。

4.2.3诱变育种

2

T/UNPXXXX—XXXX

4.2.3.1利用物理诱变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等)或化学诱变剂(如甲基磺酸乙酯、秋水仙素等)处理水稻种子或植株,诱发基因突变。将处理后的材料种植,观察其后代的变异情况,从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4.2.3.2对突变体进行进一步的培育和鉴定,确认其遗传稳定性和优良性状的表现,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4.2.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如SSR、SNP等),对选育过程中的水稻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在早期世代准确地选择含有目标基因的个体,加速选育进程。

4.3种子质量

4.3.1纯度≥98%,净度≥99%,发芽率≥85%,水分含量≤14.5%。

4.3.2种子光选后灰质化率≤5%,分选精度≥95%。

4.4品种审定

选育出的新品种应经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符合审定标准后方可推广种植。

5种植技术

5.1产地环境

5.1.1应选择在黄河入海口地区,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无污染的地块。土壤pH值为7.0~8.5,有机质含量≥1.5%,盐分含量≤0.3%。

5.1.2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土壤应符合GB15618的要求,灌溉水应符合GB5084的要求,优先采用黄河水源。

5.2种子处理

5.2.1播种前,先将种子通过风选、水选等方式去除瘪粒、病粒和杂质。

5.2.2晒种时选择晴朗天气,将种子均匀摊开在竹席或晒场上,厚度约(5~8)cm,每天翻动(3~4)次,晒种(2~3)天。

5.2.3浸种采用清水浸种12h后,再用咪鲜胺等药剂浸种12h,以预防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浸种后捞出沥干水分,进行催芽。

5.3播种管理

5.3.1播种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日均温稳定≥15℃。

5.3.2播种量:机插秧每亩用种量(3~4)kg,直播田每亩(4~5)kg。

5.3.3密度:行距30cm×株距12cm,基本苗数≥6万/亩。

5.4田间管理

5.4.1施肥

5.4.1.1基肥

在插秧前,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0~2000)kg、尿素(10~15)kg、过磷酸钙(30~

40)kg、硫酸钾(10~15)kg,进行耕翻,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5.4.1.2分蘖肥

插秧后(7~10)天,每亩追施尿素(5~8)kg,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5.4.1.3穗肥

在水稻倒二叶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