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15_T 37-2022 稻茬小麦栽培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20CCSB05
3415
六安市地方标准DB3415/T37—2022
稻茬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2022-12-30发布2022-12-30实施
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415/T3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凤灵、姜文武、时萍、孙云开、周洁、王月娥。
DB3415/T37—2022
1
稻茬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稻茬小麦的栽培技术指标和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
本文件适用于稻茬小麦的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51小麦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420微量元素叶面肥料
NY/T851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应符合NY/T851的规定。
5播前准备
5.1种子准备
根据腾茬早晚,选择高产优质适宜品种。沿淮及北部地区杂交中稻早茬口,选用半冬性品种:安科
1303、淮麦43、西农979等;粳、糯稻晚茬口选用春性品种:皖西麦0638、宁麦26、镇麦12、扬麦15等;江淮地区选用春性品种:扬麦25、扬麦23、扬辐麦8号、皖西麦0638、镇麦12、宁麦13、扬麦33等。
商品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提倡使用包衣种子。未包衣的种子一般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增产菌“三剂拌种”技术,防治地下害虫,并兼治多种小麦病虫害。
5.2整地
根据不同土壤条件、田块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铧式犁-钉齿或圆盘耙、旋耕、浅旋耕等作业工艺。基肥一般每667m2施优质农家肥1500kg,45%高浓度复合肥40kg~50kg加尿素8kg或相同含量的复混肥。基肥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埋入土中。
DB3415/T37—2022
2
由于稻茬麦的水稻土田块排水相对较差,必须实行“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配套。田内“三沟”深度宜为0.2m、0.25m、0.35m;田外大沟深0.6m~0.8m;畦沟间隔3m~4m。做到沟沟相通,横沟与田外沟渠相通。实现水有出路,雨止沟干。
6播种
6.1播种期
沿淮地区早茬半冬性品种10月10日~10月20日、晚茬春性品种10月20日~10月30日播种。江淮地区春性品种最适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
6.2播种量
在适播期内,机条播半冬性品种每667m2播种量9.0kg~11.0kg,春性品种每667m2播种量12.0kg~13.5kg。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每推迟三天,每667m2播种量增加0.5kg;播期提前,播种量减少,每提前三天,播量减少0.5kg。
撒播(15~20)kg/667m2。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3天,每667m2播量增加1.0kg。
6.3播种方式
机械条播行距20cm~23cm,播种深度3cm~4cm。也可以采用撒播的方式。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疏密补稀。对行内10cm以上缺苗断垄地段,及早催芽补种或在分蘖后移栽,过稠时适当剔苗。
7田间管理
7.1肥料使用
7.1.1肥料用量
每667m2总施肥量:纯氮11kg~12kg,五氧化二磷4kg~5kg,氧化钾4kg~5kg,硫酸锌1.0kg~1.5kg,优质农家肥2000kg~3000kg。全部磷、钾、锌肥及60%~70%的氮肥做基肥。氮肥施用以基肥:追肥为7:3。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施入。
7.1.2追肥
对分蘖少,有脱肥现象的麦田,于2月上中旬趁雨雪每667m2追施尿素4kg~5kg,促进麦苗均衡生长。对苗情正常的田块,应重施拔节肥,于3月中下旬每667m2追施尿素5kg~6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