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复习课 课件1(浙科版必修2).ppt

发布:2017-02-27约2.31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一章 阶段复习课 对所学知识及时总结,将其构建成知识网络,既有助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下面是本阶段的知识结构图,请要求学生从后面的备选答案中选择准确内容,填在框图中的相应位置。 一、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双显性性状 显性性状 F1表现型 9种(1∶2∶1)2 3种(1∶2∶1) F2基因型 四种,数量相等 两种,数量相等 F1的配子 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 一对相对性状 亲本性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 遗传规律 1∶1∶1∶1=(1∶1)2 1∶1 F1测交后 代表现型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两大遗传定律是同时进行、同时起作用的 二者联系 四种,双显:单显(2种): 双隐=9∶3∶3∶1=(3∶1)2 两种,显性:隐性=3∶1 F2表现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 遗传规律 【特别提醒】①在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每一对相对性状,若单独分析,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两定律均为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中核基因的传递规律。 1.小麦中光颖和毛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P表示),抗锈病和不抗锈病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R表示),两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现有光颖抗锈病和毛颖不抗锈病杂交,F1全为毛颖抗锈病,F1自交,F2出现四种性状:毛颖抗锈病、光颖抗锈病、毛颖不抗锈病、光颖不抗锈病。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遗传符合______定律,其中______和______是显性状性,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是______,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 (2)F2中毛颖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F2毛颖抗锈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 (3)F2中要获得PPRR的小麦10株,F2群体理论上至少应有______株。 (4)选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与毛颖抗锈病双杂合子植株杂交,后代出现光颖抗锈病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组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全为毛颖抗锈病,说明毛颖和抗锈病是显性性状,F1的基因型为PpRr,可产生PR、Pr、pR和pr 4种配子。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为毛颖抗锈病(P_R_)和光颖不抗锈病(pprr),前者占F2的9/16,后者占1/16,共占5/8。 (2)F2中毛颖抗锈病植株(P_R_)占的比例为9/16,其中纯合子PPRR占1/16,所以毛颖抗锈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9。 (3)F2中PPRR小麦占1/16,因此要获得PPRR小麦10株,F2至少有160株。 (4)F2中光颖抗锈病植株与毛颖抗锈病双杂合子植株杂交:即ppR_(2ppRr∶1ppRR)×PpRr,其中1/3ppRR×PpRr→1/12ppRR;2/3ppRr×PpRr→1/12ppRR,因此出现光颖抗锈病纯合子(ppRR)的比例为1/12+1/12=1/6。 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 毛颖 抗锈病 PR、Pr、pR、pr 5/8 (2)9/16 1/9 (3)160 (4)1/6 二、表现型分离比异常问题 1.基因互作 (1)含义:两对独立遗传的非等位基因在表达时,有时会因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使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偏离9∶3∶3∶1的孟德尔比例,称为基因互作。 (2)表现: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中,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虽然偏离正常的孟德尔遗传,但基因的传递规律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及其表现型比例如下表: 存在某一显性基因抑制另一对等位基因的表现 13∶3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7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正常的完全显性 9∶3∶3∶1 原因分析 F1(AaBb)自 交后代比例 aa(或bb)成对存在时为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4∶3 A、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1∶4∶6∶4∶1 A 、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存在其一时表现出一种性状,没有显性基因存在时表现出一种性状 9∶6∶1 存在某一显性基因时就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2∶3∶1 原因分析 F1(AaBb)自 交后代比例 2.致死作用 (1)含义:指某些致死基因的存在使配子或个体死亡。 (2)常见致死基因的类型如下: ①隐性致死:指隐性基因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植物中白化基因(bb),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植物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正常植物的基因型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