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积的变化规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附件1:
【2011年东莞市小学数学教研会】
参 评 教 学 设 计
题目: 《积的变化规律》
姓 名: 郑晓敏
单 位:莞城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58页例4。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段时间刚完成了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乘法算式中的规律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对于学习纯计算问题有着较大的不同,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所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理念】
本节课,尝试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使只能靠学生想象、推理的纯代数问题转变为可看、可想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把静态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为了动态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经历通过长与宽的变化促使图形面积变化的过程。形象、生动,更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整一节课都围绕这一个中心,就是让学生通过图形面积大小的变化来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又把所掌握的规律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教学目标】
1、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初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
把规律运用在实际问题上。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建数模
1、创设情景,引起悬念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求面积。(课件演示,第一步:出现一个长方形;第二步:里面出现小正方形;第三步:出现长与宽。)
10厘米图1:
10厘米
2厘米
2厘米
师:同学们看,这里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10厘米表示什么?宽2厘米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表示每一行有10小正方形。宽是2厘米,表示这样的小正方形有2行。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如何算出?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行有10个小正方形,有2行,10×2=20,一共有20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就是20平方厘米。
师:老师想把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变大,你有什么办法?(预设答案: = 1 \* GB3 ①把长扩大; = 2 \* GB3 ②把宽扩大; = 3 \* GB3 ③把长和宽同时扩大。)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老师决定先采取把宽扩大的方法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变大。
2、直观图形面积的变化
长方形的宽扩大2、3、4倍,面积随着变化。
图2:(课件演示宽扩大到原来2倍的过程)
10厘米
10厘米
4
4厘米
师:怎样列算式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10×4=40(平方厘米))
师:长、宽和面积各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10厘米表示每一行有10个小正方形,宽4厘米表示有4行,一共有40个小正方形。)
图3:(课件演示宽扩大到原来3倍的过程)
10厘米
10厘米
6厘米
6厘米
师:怎样列算式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10×6=60(平方厘米))
师:长、宽和面积各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10厘米表示每一行有10个小正方形,宽6厘米表示有6行,一共有60个小正方形。)
图4 :(课件演示宽扩大到原来4倍的过程)
10厘米
10厘米
8厘米
8厘米
师:怎样列算式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10×8=80(平方厘米))
师:长、宽和面积各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10厘米表示每一行有10个小正方形,宽8厘米表示有8行,一共有80个小正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尝试把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图形面积的变化,使学生能用肉眼看到其中的一个因数变化,使积有所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全程显现在学生的面前。借助于“形”的变化,为往后的寻找规律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扫清了学习障碍。】
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
1、探索面积随宽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小组讨论
师:先从图1 图4这样顺序观察这四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