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经济体制改革.ppt

发布:2015-08-29约5.13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济体制改革三部曲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城镇化)-劳动力输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放权让利-国企股份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 3.经济体制的转型——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开放走向世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贫富分化问题 2.腐败问题 ——说到底是社会公正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5、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7、建设法治国家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8、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9、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10、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11、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 第八章 经济体制改革 1978-1984年 1985-1991年 1992-1998年 1999年以来 农村改革突破阶段 农村改革迈向市 场化的阶段 农村改革进入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 着力于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阶段 一、农村改革的历史过程 (一)第一阶段:农村改革的突破阶段 中国改革的巨轮首先从农村破冰。它首先从改变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是农村改革初期的核心内容。从时间上看,第一阶段是农村改革的突破阶段。 小岗村-改革从这里开始 (二)1985-1991年: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因此,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 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 调整农村 产业结构 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三)1992-1998年:农村改革进入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 在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通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全面取代了计划手段,在调节农产品供求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通过立法手段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对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 二 一 三 乡镇企业通过加快产权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改善内部管理等,获得了空前发展。 这个阶段的农村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实行改革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 民工潮 (四)1999年以来:着力于城乡统筹和农村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阶段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后,农村改革越来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