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体制改革.ppt

发布:2017-03-01约3.91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知识结构 练习 练习 * * 第三单元 第3课 经济体制 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 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 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②改革内容: ③改革目标: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 ⑤改革的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目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城镇: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现实原因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现实原因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历史原因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 分配:过于平均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措施 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行 推广 深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    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                  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优越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配制度 经营管理制度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公有制 公有制 高度集中统一 自主分散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人民公社制 基层组织 经济管理体制 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村 改革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自由进入市场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小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 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4、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意义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生产力 劳动者积极性 生产关系 调动 调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适应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1953年-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 1958年-1983年 人民公社制度 1978年至今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 学习思路 为什么改革 怎样改革 改革意义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政企不分 分配平均 缺乏活力 国有企业的弊端 1、原因 改革的过程 2、措施 试行(1979) 推广(1984) 深化(1992) 扩大企业自主权 管理体制 分配体制 所有制体制 产权制度改革 中心环节:搞活企业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阶段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国有制 3、意义 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增加了企业的活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国民经济 国际地位 生活水平 一个问题 二个方面 三个意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