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pdf

发布:2024-11-16约2.33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

共同体概论教案魏晋南北朝时期

()

授课题目“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分立政权下的

经济交往,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重点: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教学难点难点: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

1、教学活动的导入

根据各节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主要包括:创设情景;

提供材料,引出问题;展示案例,引发讨论。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

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具体问题。

2、理论讲授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分析。另一方

教学方法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形象、更清楚地认

识问题,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经常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3)理论讲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

3、学生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讨论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

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1

教学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各专业学生

1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五胡”建立的政权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

理国、“经史”记国的中华化的进程。尤其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及

其后继者(西魏—北周)更以改革创新精神,融合胡汉,开启了均田制、三

长制、府兵制等体现大一统精神的制度革新。各政权在“中华正统”的竞

争之下,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趋同,进一步扩大了“中华”认同的范围。

一、政制趋同

中原王朝授予周边族群首领官号爵位,周边族群向中原王朝造送质

子,是中原王朝与内迁胡人族群政治交往的重要途径。

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长城内外及内迁的匈奴、乌桓、鲜卑、氐、羌

及诸蛮等众多族群,大多处于中原王朝所设的领护官员、边郡属国都尉乃

至郡县官吏管理之下。这些族群首领大多被中原王朝授予“王”“侯”“仟

教学内容长”“佰长”“什长”等各级官爵,带有“归义侯”“率善王”等能表明

臣服于朝廷的名号。这些名号并非徒有虚名,而是表明周边族群已被纳入

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天下秩序之中。周边族群首领作为臣属要向中原王朝

遣送质子,表示对中原王朝的臣属与效忠。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原王朝的朝贺礼仪。西晋完善了用以宣誓君臣关

系、反映天下秩序的元会礼仪程序(晋武帝时更定《咸宁仪注》)。周边族

群首领在元旦朝贺礼仪之中,必须按等级次序向西晋皇帝行礼,体现了周

边族群首领对天下观与天下秩序的认同。

“五胡”族群从上层到普通民众都深受这种礼仪文化的熏习浸染。南

匈奴部落在东汉时期就跨过长城,深入中原腹地,与中原汉人杂处,形同

编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