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docx

发布:2024-11-18约1.92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魏晋南北朝时期)

授课题目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难点: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

教学方法

1、教学活动的导入

根据各节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主要包括:创设情景;提供材料,引出问题;展示案例,引发讨论。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具体问题。

2、理论讲授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分析。另一方

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形象、更清楚地认识问题,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经常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3)理论讲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

3、学生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讨论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教学对象

大一、大二、大三各专业学生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五胡”建立的政权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中华化的进程。尤其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及其后继者(西魏—北周)更以改革创新精神,融合胡汉,开启了均田制、三长制、府兵制等体现大一统精神的制度革新。各政权在“中华正统”的竞争之下,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趋同,进一步扩大了“中华”认同的范围。

一、政制趋同

中原王朝授予周边族群首领官号爵位,周边族群向中原王朝造送质子,是中原王朝与内迁胡人族群政治交往的重要途径。

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长城内外及内迁的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及诸蛮等众多族群,大多处于中原王朝所设的领护官员、边郡属国都尉乃至郡县官吏管理之下。这些族群首领大多被中原王朝授予“王”“侯”“仟长”“佰长”“什长”等各级官爵,带有“归义侯”“率善王”等能表明臣服于朝廷的名号。这些名号并非徒有虚名,而是表明周边族群已被纳入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天下秩序之中。周边族群首领作为臣属要向中原王朝遣送质子,表示对中原王朝的臣属与效忠。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原王朝的朝贺礼仪。西晋完善了用以宣誓君臣关系、反映天下秩序的元会礼仪程序(晋武帝时更定《咸宁仪注》)。周边族群首领在元旦朝贺礼仪之中,必须按等级次序向西晋皇帝行礼,体现了周边族群首领对天下观与天下秩序的认同。

“五胡”族群从上层到普通民众都深受这种礼仪文化的熏习浸染。南匈奴部落在东汉时期就跨过长城,深入中原腹地,与中原汉人杂处,形同编户。南匈奴部落的首领刘渊自幼就拜上党儒生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春秋左氏传》等儒家经典,深谙《孙子兵法》,博览《史记》《汉书》及诸子百家。西晋时,刘渊在洛阳入质期间与西晋文人政客相熟,对中原政治制度与礼仪文化谙熟精通。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汉国”时,并没有采用之前匈奴传统的草原政权模式,而是努力结合

3

中原传统,与汉人士族合作。他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以汉朝皇帝后嗣的名义立国。他还建立中原式官制,大量起用汉人名士担任要职。

拓跋鲜卑首领拓跋什翼犍曾入质后赵。他在即位之初开始任用代北汉人,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制定刑罚,设置百官,“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推动了拓跋代国“中华化”进程。4世纪建立在今青海省境内的吐谷浑国由鲜卑与羌、氐等融合而成,大力吸收中原政治制度,采纳中原官制,强化中央集权。史载夸吕在位时期,“建官多效中国”。吐谷浑国还设立博士弟子,任用汉人,使用汉文,尊崇儒学。

“五胡”首领建国时主动采纳汉式国号,并不突出“族性”。体现出“五胡”并非以建立“族性政权”为目标,而是自觉认同与继承中华文明。如诸燕政权(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西燕、后燕、南燕与冯氏之北燕)之所以称燕,是因为蓟辽一带是先秦时燕国的故地,据燕地而称燕,体现了其对先秦历史的传承意识。如在河西走廊建立政权的鲜卑、氐、卢水胡及汉人等,虽然族属不同,却都纷纷以“凉”为国号,互相承继“凉”的国统,这源于他们对两汉在凉州地区具有巨大影响的共同历史记忆。其他如在陕北、关中等地崛起的前赵(汉赵)、后赵、前秦、后秦,也均与战国、秦汉的国史相关联,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更是直指所谓华夏本源。“五胡”首领对这些汉式国号的选择,是这些政权合法性建设的必然要求,决定了这些政权最终必汇入中华文明。

“五胡”政权由多族群参与,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