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pptx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主讲人:XXX
导言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四个阶段。从公元220年曹魏立国至公元589年,隋灭南陈为止,一共持续了370年的时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战争与分裂、烽烟与混乱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扩大与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引领下,多元族群的大碰撞最终指向重建大一统;多元族群的大迁徙客观上使交往交流交融的范围更加广阔。它为隋唐时代在更广阔、更深层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由秦汉开端的统一多民族中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并且积聚着更高度的统一。——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00页。”
“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虽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并融合了曾经代表正统的南朝,继承了秦汉中央集权超大规模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大一统王朝。”——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第三节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壹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所建立的政权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中华化的进程。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一、政制趋同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授予周边族群首领官号爵位与周边族群向中原王朝遣送质子,是中原王朝与内迁胡人部落政治交往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中原王朝设立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东夷校尉、西域都护、西域长史等官职,对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及“南蛮”等族群,进行管理。这些族群部族酋长被中原王朝授予“王”“侯”“仟”“百长”“什长”等各级官爵,以及带有“归义侯”“率善王”等表明臣服于朝廷的名号。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其次,“五胡”政权主动采纳以汉式“国号”立国,体现了“五胡”族群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觉认同与继承。在环渤海地区建立的诸燕政权(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与冯氏之北燕)。之所以称为燕,是因为蓟辽一带是先秦时燕国的故地,体现了其对先秦历史的传承意识。在河西走廊建立政权的鲜卑、氐、卢水胡及汉人等,均以“凉”为国号,承继“凉”的国统,来源于他们对于两汉在凉州地区经营的历史记忆。在陕北、关中等地崛起的前赵后赵、前秦后秦,也均与战国、秦汉的国史相关联;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更是直接将自己纳入华夏。“五胡”首领之所以为自己的政权选择汉式国号,一方面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权合法性来考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发展方向,希望汇入中华文明当中。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二、中华认同对于这些胡人政权来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对待中华文化的问题。这一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各个胡人政权的政治、社会、经济形态。有人认为,“汉化”即同化,是“大族群”依靠政治、文化、人口等方面的优势改变“小族群”生活方式的过程。北方胡人族群在军事上、人口数量上均占优势,完全可以“牧马中原”和“胡化”汉人,但是他们却主动选择了一条“汉化之路”。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二、中华认同魏晋时期南北政权虽然分立,但各政权都不遗余力地宣扬“正统观”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以争取“正统”的历史地位;各政权力图通过“中华化”的政制改革来实现“正统”认同和中华一体化。“五胡”当中,在中原地区最早建立政权是南匈奴人。公元304年,刘渊以“汉”为名,建立了政权。刘渊:“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试图建立大匈奴帝国。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刘渊:“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今晋氏犹在,四方未定,……且称汉王,权停皇帝之号,待宇宙混一,当更议之。”“不失为魏氏”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前燕政权慕容廆:“当有中原”。慕容儁:获“传国玺”,称帝登位,大赦天下,建年号为“元玺”,设置百官。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帝王之起,岂有常哉!无道则灭,有德则昌,吾将顺天人之望,为天下主。”《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可见,几乎所有的胡人政权都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