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1 大气的组成 说课稿-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001].docx

发布:2025-02-02约2.8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1大气的组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大气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基本构成,认识到不同气体在大气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打下基础。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2.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3.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①

①掌握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比例;

②理解各成分在大气中的作用;

③知道大气成分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①

①理解不同气体在大气中的分布特点和相互作用;

②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③将大气的组成与大气运动、天气气候等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认知。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气结构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设计“大气成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气体成分,体验大气环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大气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关于大气层、云层和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气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大气的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其作用。

过程:

讲解大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如氮气、氧气等。

详细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层的大气成分和特性。

3.大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酸雨、臭氧层空洞、气候变化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大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大气来解决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大气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等。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大气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作用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气对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大气科学的发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关于大气污染的资料,分析其成因和危害,并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大气组成成分的详细资料,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的来源、分布和作用。

-大气垂直分层的介绍,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性。

-大气污染的类型和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农业活动等。

-大气变化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地球大气模型和模拟软件的介绍,如GCMs(全球气候模型)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在线数据库查找大气科学的最新研究论文,了解学科前沿。

-建议学生参与或观察学校或社区的环境监测项目,了解大气污染的实时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纪录片或科普视频了解大气层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书籍,增加对大气问题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污染调查,分析不同区域的污染源和污染程度。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如制作简易的氧气生成器或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加深对大气成分的理解。

-通过实地考察,如参观气象站或环境监测中心,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大气科学研究组织和项目,如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