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传导通路演示文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听觉传导通路演示文稿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耳的解剖与听觉的产生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耳的解剖与听觉的产生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感觉神经末梢丰富) 鼓膜(鼓膜的上1/4薄而松弛,呈淡红色,称松弛 部;下3/4坚实紧张,呈灰白色,呈紧张部。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传导 )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耳的解剖与听觉的产生 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内耳:骨迷路、膜迷路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耳的解剖与听觉的产生 中耳: 鼓室 咽鼓管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鼓室的内容物: 锤骨 砧骨 镫骨 听骨链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耳的解剖与听觉的产生 内耳: 骨迷路 分三部分 :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耳的解剖与听觉的产生 内耳: 膜迷路: 椭圆囊和球囊 膜半规管 蜗管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声音的感知 空气传导: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骨链 前庭窗 前庭阶的外淋巴 蜗管的内淋巴 螺旋器 鼓膜穿孔时:声波 外耳道 鼓室 蜗窗 鼓阶外淋巴 蜗管的内淋巴 螺旋器 骨传导: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流动,从而刺激螺旋器产生听觉。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听觉传导通路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听觉的传导 第1级神经元: 胞体:蜗轴内 的螺旋神经节 (双极神经 元) 周围突: 分布于内耳 的螺旋器 (Corti器)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中枢突:蜗神经---与 前庭神经一起经内耳道 至内耳门,在延髓和脑桥 交界处入脑,止于蜗神经 核(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听觉的传导 第2级神经元: 蜗神经核 内侧丘系 外侧丘系 下丘核(同侧或对侧) 不交叉 交叉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听觉的传导 第3级神经元: 下丘核—传出纤维--- 下丘臂—内侧膝状体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听觉的传导 第4级神经元: 胞体:内侧膝状体--发出 纤维形成听辐射—内囊 后肢后部—投射到颞横 回的 听区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听觉下行通路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听觉传导通路 总结: 螺旋器(Corti器)→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 →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 →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 →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 →下丘(换元)→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换元)→听辐射→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 本文档共19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二\0点29分 * * 鼓室:介于外耳与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的小气腔,其外侧壁为鼓膜壁,大部分是鼓膜,分隔鼓室与外耳道。中耳炎时可蔓延至鼓膜,引起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内侧壁为内耳的外侧壁,亦称迷路壁。凹凸不平,中部有圆形向外突的隆起,称为岬,由耳蜗第一圈起始部隆起形成。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又名卵圆窗),此孔被镫骨底所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为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上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第二鼓膜。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条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面神经管凸以薄骨板与鼓室相隔。中耳炎手术时应慎重,防止损伤其内的面神经。咽鼓管: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发生鼻炎时,由于咽鼓管在鼻咽侧的开口处部分或全部阻塞,容易导致其功能障碍,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失去平衡,影响中耳鼓膜对声波的传导;当咽鼓管发生持续性功能障碍时,鼓膜内侧压力就会低于外界压力,即出现负压。此时,中耳腔内毛细血管内的血清就会随之渗出到中耳腔,形成中耳积液;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是鼓室向后的延伸. 乳突窦是鼓室后上方的较大间隙,向前开口于鼓室,向后与乳突小房相通连。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 二者内面衬贴的黏膜与鼓室黏膜相续,在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