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程实施中的政治课堂“双主教学”模式研究
社旗一高政治课题小组
课题提出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搞的轰轰烈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河南省被列为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从2008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通过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以及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区情况的了解与分析,应该说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的问题,如何推动我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政治学科开展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要求我们关注、引进、研究、实施、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领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实施双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领下明确学习目标,学会学习方法,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重在思维拓展与创新,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1、“双主教学”模式的界定
双主教学要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在构建教学活动体系的过程中,要体现几个观念: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它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强调教师的引领主导地位,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
2、文献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后,西方国家在布鲁纳“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开展了理科课程的改革,发现法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80年代后,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的公民。人们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把探究学习提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位置上来。美国1996年初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其核心是科学探究。日本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其“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中提出了“从学生的关注、兴趣出发的学习,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的态度”等。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1)唤起主体意识(2)发展主体能力(3)塑造主体人格二、研究假设、目标、方法与内容
1、具体假设是:
(1)、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良氛围;
(2)、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多形式多途径地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寻求新结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变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树立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2、研究目标、内容
1、实践目标、内容
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使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理论目标、内容
探索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原理和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设计、组织、实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