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发布:2025-03-25约4.4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6

第13讲山地的形成

一、选择题

(2024·宝鸡模拟)下图为某向斜山示意。完成1~2题。

1.影响该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水平挤压 B.地壳上升运动

C.外力沉积作用 D.外力侵蚀作用

2.沿NM方向的岩层剖面示意图是()

解析:第1题,岩层受挤压弯曲过程中,向斜向下弯曲一般干脆形成谷地,但向斜两侧的背斜顶部多受张裂作用,简单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保留下来,反而形成山岭,因此影响该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侵蚀作用,D正确。地壳水平挤压和地壳上升运动对向斜山的形成也起到肯定的作用,但不是干脆而主要的地质作用,A、B错误。向斜山的形成与外力沉积作用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第2题,依据出露地层界线的延长方向推断,图中向斜的构造线应沿NM方向延长,NM线正位于向斜槽部中心,向斜槽线两侧岩层有明显的弯曲,但在槽线方向上岩层没有明显弯曲,有肯定倾斜,由此推断,A、B错误。读图可知,岩层①顶部在NM沿线与地面的交点海拔均为600m,岩层①顶部在NM方向上是水平的;读图可知,岩层②顶部在NM沿线与地面的交点海拔虽然都在700~800m之间,但依据等高线推断,左侧明显低于右侧,由此推断,C错误,D正确。故选D。

答案:1.D2.D

(2024·湖州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地地热自流井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地下热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地面()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图中a处热水流淌通道形成的主要缘由是()

A.侵蚀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岩浆活动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地下循环加热区域与地面的干脆连接通道是丁处的断层,地面水通过断层在重力作用下下渗至循环加热区,加热后的地下热水通过断层进入热储层,因此地下热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地面丁处,D正确;图中甲、乙、丙三处,与地下循环加热区有多层沉积岩相隔,且海拔不高,向下补充地下水的可能性小,A、B、C错误。故选D。第4题,图中显示,a处有断层分布,因此热水可能通过断层面流淌,形成地下热水向上传递的通道,断层是地壳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即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此图中a处热水流淌通道形成的主要缘由是地壳运动,B正确。

答案:3.D4.B

(2024·浙江名校新高考探讨联盟联考)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读图,回答5~6题。

5.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6.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滑坡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又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所以至少发生过2次断层。故选B。第6题,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并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须要地形、降水和植被等条件;断层处若要发生火山喷发,还要考虑板块条件和岩石圈厚度等。故选A。

答案:5.B6.A

(2024·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下图为沿地表PP′路途的野外地质考察资料。图中逆断层是指上盘(断层面以上岩块)沿断层面相对上升的断层;地层走向为地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地层倾角(图中数值)为地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交角。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野外地质资料所描绘出的地质剖面图,最符合上图的是()

8.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有油气隐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7题,材料信息表明,逆断层是指上盘(断层面以上岩块)沿断层面相对上升的断层,而图B、图C中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不是逆断层,B、C错误。图中显示,P处以东甲处为背斜轴,岩层应向上拱起;P′以西丁处为向斜轴,岩层应向下弯曲,图A岩层形态与之相符,A正确,D错误。第8题,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油气因密度小于地下水,因此在富集过程中沿岩层向上运动,在背斜顶形成油气富集处,而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处有背斜轴,即甲处位于背斜顶部,其他地点都没有在背斜顶部,因此最可能有油气隐藏的是甲,A正确。

答案:7.A8.A

(2024·南昌高三一模)下图是某区地质剖面图。图中甲、乙为沉积岩,丙、丁为岩浆岩(包含侵入岩和喷出岩)。据此完成9~11题。

9.甲处地质构造是()

A.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B.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C.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D.张裂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10.乙沉积层形成过程中,图示区域经验了()

A.气候异样 B.洪涝灾难

C.地壳下沉 D.山体滑坡

11.丙处岩浆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