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素的临床应用马忠森.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病原微生物耐药机制
常用抗菌药物
抗感染治疗;细菌耐药性—全球难题;PRS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ISP (对青霉素低度敏感的肺炎链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Co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作用: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环水解,
变成酸性衍生物而失去抗菌活性
种类:超过30余种
青霉素酶, TEM-,SHV-1、 ROB-,NMC-A,
PER-1, AmpC, IMP-1, OXA-1等。
产酶菌:G—菌:大肠杆菌、克雷伯、绿脓杆菌等
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等。
β-内酰胺酶由质粒或染色体介导产生。;基因突变耐药性 染色体介导
质粒介导耐药
转化(transformation)
耐药菌溶解 释放DNA 进入敏感菌
传导(transduction)
通过噬菌体传导耐药基因
接合(conjugation)
菌间直接传递
易位(translocation); 1983年在英、法、德发现能水解广谱抗生素的酶,
至2000年2月已发现106种。
产ESBLs菌:肺炎克雷伯 SHV类
大肠杆菌 TEM类 AmpC类
产气肠杆菌、粘质沙雷菌、
弗劳地枸椽酸杆菌、阴沟杆菌等
ESBLs的传播途径
质粒介导 TEM、SHV类
染色体介导 AmpC
SSBL = ESBL+质粒AmpC,仅碳青霉烯类有效。;克雷伯菌属,大肠杆菌多见
能水解青霉素及Ⅰ、Ⅱ、Ⅲ、IV代头孢菌素
(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并
氨曲南
-----(2001,NCCLS-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上述抗菌素即使体外药敏试验敏感,在考虑ESBLs时亦
不要使用。
头霉菌素和碳青霉烯类不受其影响
ESBLs多数可被克拉维酸抑制。;概念:AmpC酶由AmpC基因编码的、主要由染色
体介导的诱导酶。
产酶菌: 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等),
G-菌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粘质沙雷菌、
铜绿假单孢菌属、莫根菌属。
耐药:头霉素、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单环类和酶抑制剂!
其控制基因(AmpC基因)可突变为持续过量产酶株!
近年质粒介导的产AmpC酶株增加
选择药物:四代头孢、碳青酶烯类; 1978年,Costerton首先描述(J Science Am)
1990年,小林宏行提出biofilm
1991年于润江将biofilm译为“生物被膜”(中华内科杂志)
细菌粘附于组织或其他物体表面时,产生多糖蛋白复合物,形成一个含有微菌落的基质层,使细菌得以与组织或物体表面结合,随着粘着的微菌落的大小和数目增多,这些包着微菌落的基质融合而形成生物被膜。
;优势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
大肠杆菌、金葡菌
易患宿主:支扩、DPB、CF、结石
易生条件:各种导管、体内人工置入器
(人工关节、瓣膜)等
选择药物:14、15员环大环内酯抗生素、
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哌拉西林; 间孔缩小,Biofilm ——12%
PBPs靶位结构改变 ——8%
产生β—内酰胺酶 ——80%;
病原微生物耐药机制
常用抗菌药物
抗感染治疗;;一、青霉素类药物
繁殖期杀菌剂;作用于细胞壁;易被?内酰胺酶水解灭活。;属繁殖期杀菌剂。
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联合常获协同作用。
较青霉素类优点:耐青霉素酶,对-内酰胺酶稳定,
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休克罕见。
组织分布好,抗菌谱对常见致病菌的覆盖率高。
毒性低,能安全用于小儿、老人、孕妇及哺乳妇女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和酶稳定性;
品种 别名 抗阳性菌 抗阴性菌 耐P酶 肾毒性
头孢噻吩 头孢Ⅰ ++ ++ 中 单用低
头孢噻啶 头孢Ⅱ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