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抗菌素临床合理应用新生培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卫生部将开展为期3年专项整治活动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重点对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下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2011年实施方案 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 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形势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品种较多。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偏高,用量偏大。 我国住院患者使用率68.9%,DDD80%。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统计注:2011年统计时间为1月1日至5月25日 我院围手术期不合理用药情况 ①预防用药使用抗生素起点高: 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选择三代头孢+酶抑制剂。 ②预防使用抗生素的种类不准确: 如使用氟喹诺酮和氨基糖苷类药物预防用药。 ③给药时间把握不当: 如术前一天或者术后给药预防(正常在术前0.5-2小时) ④预防给药时间过长: 如无感染指征预防给药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含义:是指每100人/天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 计算公式: 强度=(抗菌药物累计消耗DDD数值/同期出院病人住院总天数)×100 DDD表示限定日剂量,数值的确定是根据WHO制定的DDD和《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新编药物学》等权威书籍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成人平均每日剂量。 常见抗菌药物的DDD值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计算举例 假如某院这一个月共出院5名患者,其中3人未用抗菌药,一人住院8天;一人住院10天;一人住院5天;其他两人用抗菌药。具体情况如下: 张三每天阿奇霉素针0.5g,用3天;阿莫西林针每天4g,用7天。住院10天。 该患者阿奇霉素针共消耗1.5 g。标准阿奇霉素的DDD值是0.5 g,实际消耗的1.5 g与标准0.5 g的比值是3。 该患者阿莫西林针共消耗28 g。标准阿莫西林针的DDD值是1 g,实际消耗的28 g与标准1g的比值是28。 该患者的的DDD比值是:3+28=31 李四每天头孢哌酮舒巴坦针4 g,用10天;奈替米星针每天0.4 g,用6天。住院10天。 该患者头孢哌酮舒巴坦针共消耗40 g,标准头孢哌酮舒巴坦针的DDD值是4g,实际消耗的40 g与标准4g的比值是10。 该患者奈替米星针共消耗2.4g,标准奈替米星针的DDD值是0.35 g,实际消耗的2.4 g与标准0.35g的比值是6.86。 该患者的DDD比值是:10+6.86=16.86 那么该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31+16.86)/(8+10+5+10+10)] ×100 =111.30 2011年4月19-20日,市卫生局组织对全市11家二级以上医院(接受省卫生厅病历处方质量和“三合理”规范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三级医院未列入本次检查)进行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检查。 检查方法 本次检查共组织12名医疗和药学方面专家,分成2组同时进行。每所医院抽取住院病历40份,处方100张,共检查住院病历440份,处方1100张。 检查结果 11家医院440份住院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的285份,基本合理的133份,占95%;不合理的22份,占5%。 11家医院1100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431张,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为39%。 11家医院抽查清洁手术住院病历116份, 其中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病历90份,占78%; 90份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病历中术前0.5—2小时内给的53份,占59%。 所有医院基本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其中违反分级管理制度规定使用抗菌药物病历6例。 主要成绩 (一)分级制度逐步完善。各医院明确了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了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二)培训人员逐步到位。各医院通过文件、会议、讲座、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增强了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知识,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使用管理逐步规范。各医院均能较好的执行《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处方管理办法》,每月按要求进行处方点评,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整体较前更加规范。 存在问题 (一)围手术期用药管理有待加强。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较高,给药时间欠规范,术后用药时间过长。检查中发现部分医师仍有将喹诺酮类药品用于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不严。部分医院存在越级使用抗菌药的情况,少数病历中存在频繁换药且不说明理由的情况。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中需严格控制使用的药物仍有用于普通门诊患者常见病的现象。 (三)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和耐药性检测送检率较低。 我省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主要内容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