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介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程名称(中文):运动控制 课程名称(英文):Motion Control 预修课程:无 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自动化 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运动控制的系统组成及其控制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各种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技术、运动控制中的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层次结构及其性能、系统部件的选择、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位置控制技术、单轴运动控制技术、多轴协调控制技术、系统控制性能提高的技术等,并通过具体介绍简单和复杂的控制系统实例,如小功率随动系统的多种控制策略、各种类型倒立摆系统的控制技术、多自由度机器臂的控制技术,具体讲授运动控制中的控制策略的应用与实施,使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组成、各部件的选择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控制策略在系统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并达到期望的控制效果的各种手段与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课程还将介绍有关基于网络的运动控制技术。 课程名称(中文):控制系统仿真 课程名称(英文):System Simulation 预修课程:ES02003数字逻辑电路 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自动化 主要内容:系统仿真技术几乎应用于所有的技术领域,它可以缩短研发周期、改进生产过程、降低成本以及辅助决策。仿真技术涉及到建模理论、计算机软件、数值方法、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是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仿真工程的相关内容,包括系统建模技术、连续系统仿真算法、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与仿真结果分析方法等。本课程还将介绍面向对象仿真、虚拟现实仿真等最新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 * 自动化专业 培养方案及课程介绍 1、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自动检测与仪表、系统工程、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管理与决策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并具有相关学科交叉知识基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如下要求: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及应用;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电力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三、标准学制、毕业最低学分、学位 标准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 学位:工学学士 第二课堂:2学分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组成。第一课堂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C程序设计、电路、电子技术(I)、电子技术(Ⅱ)、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工厂供电、电气与PLC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五、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100 164 总 计 3.70 6 个性课程 12.50 20.5 专业选修课程 432+20周 24.60 40.5 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课程 816+3周 29.90 49 学科基础课程 6.10 10 Ⅱ类 700+3周 23.20 38 Ⅰ类 通识课程 备 注 学 时 百分比(%) 学分 课程类别 六、各类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教学计划进程表 (一)通识课程 1、I类通识课程 3 32 76 592 38 学分学时小计 1 16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学科导论课 T6130Q0001 23 2 16 1 Mental Health Guidance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T2010Q0001 22 2 16 1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