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四年级数学下册 七 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信息窗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第1课时说课稿 青岛版六三制.docx
2023四年级数学下册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信息窗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第1课时说课稿青岛版六三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2023四年级数学下册七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信息窗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第1课时,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的小数加减法有直接联系,通过复习巩固小数加减法运算,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其能够理解和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符号表达小数运算,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学会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4.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将小数运算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小数加减法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涉及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但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小数运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或效率低下的问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计算器或草稿纸进行计算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运算方法的能力。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也有待加强。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算顺序观念,提高计算效率;其次,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运算方法的能力;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的理解。
2.设计“小数运算接力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相讲解和练习,共同解决运算难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神奇的克隆牛”故事引入,提出问题:“如果克隆牛的体重是小数,我们该如何计算它们的体重总和?”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强调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包括先算加减,后算乘除的原则。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如计算“3.5+2.1-1.4×0.5”。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如何运用简便计算方法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包括基础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运算方法。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包括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应用题。
-预告下节课内容:提示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以下为详细的教学过程,包括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步骤)
1.导入
-教师讲述“神奇的克隆牛”故事,引出小数加法的概念。
-提问:“如果克隆牛的体重分别是3.5千克、2.1千克和1.4千克,它们的体重总和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数加法的运算规则。
2.新课呈现
-教师讲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强调先算加减,后算乘除的原则。
-通过具体例子,如“3.5+2.1-1.4×0.5”,展示运算步骤。
-引导学生讨论简便计算方法,如先计算乘法,再进行加减运算。
3.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