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doc

发布:2023-11-06约2.1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1 / NUMPAGES3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实例,经历迁移的过程,探索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迁移能力。 2、学会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两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3、在探索活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信心。 【学习重点】学会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两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信心。 【评价任务】 通过计算、验证,上课发言,检测目标1、2的达成。 通过交流、汇报,检测目标2、3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周末逛书店,有孩子注意书的标价,引发学生注意细节的观察和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一本36元,另一本28元 板书:36 28 2、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该是如何解决?   预设学生回答:这两本书一共多少钱?36+28=64。(教师板书算式)  师问:其他同学呢? 预设学生回答:第一本书比第二本书贵多少元?36-28=8. (教师板书算式) 3、如果加上小数点,两个数变成3.6 2.8,还是这两个问题,该如何列竖式计算? 预设学生回答:3.6+2.8=6.4 3.6-2.8=0.8 (教师板书算式和列竖式计算) 3.6 3.6 + 2.8 - 2.8 6.4 0.8 4、观察竖式,这是一位小数的计算,如果是两位小数你还是列竖式计算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1、请看大屏幕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生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1回答:获得的信息是小丽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提出的问题是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观察的非常仔细,问题也不错,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预设学生2回答:提出的问题是《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不错,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合作探究 师: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 预设生答: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需要多少钱?需要用加法计算,也就是6.45+4.29= 然后列竖式计算,小数点对齐,从末尾算起。 师: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能否具体说说? 预设生答:因为学过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小数点对齐。只有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能对齐。 师:说的头头是道,只有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能对齐。同学们听明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算一算。 预设生答:6.45+4.29= ,列竖式计算,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末尾算起,先算百分位5+9=14,向前一位进一,这一位写4.再算十分位,4+2+1=7,然后点上小数点,最后计算个位6+4=10,所以6.45+4.29=10.74(学生汇报,教师PPT同步演示)。 师:表述的非常清楚,你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两位小数如何计算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师: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两位小数加法如何计算,接下来我们一起解决第二个问题,请看大屏幕,《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预设生: 6.45-4.29=2.16(学生汇报,教师PPT同步演示)。 如果不全面,老师可根据情况自己添加。 3.总结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两道题,你能总结出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预设生: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末尾算起。 如果不全面,教师给予补充。 三、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拿出学习单,独立完成作业题。 师:谁愿意汇报自己做题的结果? 展示两个孩子的学习单,学生汇报自己的做题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我们接下来看这道题目。这是一个条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先看横轴代表年龄,纵轴代表体重,知道小明7岁时体重是22.7kg,8岁体重是24.6kg,9岁体重是27.5kg,10岁体重是29.8kg. 师:观察的非常仔细,现在请你拿出学习单解答第一个问题,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生:29.8-22.7=7.1(kg) 答:体重增加了7.1千克。 师: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请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并注意格式。 生:24.6-22.7=1.9(千克)27.5-24.6=2.9(千克) 29.8-27.5=2.3(千克) 2.9千克>2.3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