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禺与《雷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曹禺与现代戏剧颠峰之作《雷雨》 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1922秋年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开始接触到新兴话剧。 “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观众,熟悉应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 1928年曹禺考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专攻西洋文学。 创作概况 抗战前期 :曹禺1933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雷雨》。 1935年又写成了《日出》。 1936年曹禺创作《原野》。 《雷雨》、《日出》、《原野》成为曹禺抗战前的的三部力作。 抗战时期 :1939年春《蜕变》 1940年《北京人》 1942年,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同名戏剧。《北京人》、《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抗战胜利后的戏剧活动 : 1946年3月与老舍一起应邀访美。回国后编导了《艳阳天》。 1949年以后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 文革结束后,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 代表作:《雷雨》(1933) 《日出》(1935) 《原野》(1937) 《蜕变》(1940) 《北京人》(1940) 《家》(1942)(由原作巴金改编) 二、现代戏剧的颠峰之作《雷雨》 《雷雨》创作于1933年,23岁。 《雷雨》是作者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的最高成就。 (一)《雷雨》的情节: 上一代人相爱、分手、忏悔的故事; 下一代人承受父辈的苦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而酿成悲剧; 繁漪与周萍的恋情故事; 周冲与四凤的恋爱故事;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罢工谈判故事 (二)《雷雨》的人物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主要是性与血缘两大关系 性 血缘 周朴园 周朴园 侍萍 周萍 繁漪 周冲 周萍 四凤 四凤 侍萍 鲁贵 鲁贵 鲁大海 1 、“社会悲剧”的代表——周朴园:是这场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与受害者。 善人的悲剧值得同情,恶人的忏悔或许更值得深思。 曹禺在《雷雨·序》中写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理解的――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 的或环境的――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面洋洋的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 2 、“性格悲剧”的代表——繁漪 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这是因为,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在追求憧憬中的幸福的时候,恰恰将自己带入了一个既毁灭着自己又毁灭着别人的处境。这个人物的深刻之处,在于她从又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 蘩漪是作者认为“值得赞美”的人物,所以在创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境的窒息”而做出的一次“困兽的搏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序》)。 3、“命运悲剧”的代表——待萍 这个性格刚强而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由于她自己的母亲(梅妈)是佣人,自己才如此命苦,被人玩弄又被人抛弃,因此,她一直不准自己的女儿再蹈自己的覆辙,没想到丈夫鲁贵又把女儿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