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细菌的耐药性.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如何耐药?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相关的概念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性及相关的概念
细菌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
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 (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
对抵抗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
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细菌耐药性的程度
细菌耐药性的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表
示。所谓MIC是指经过一夜的培养后,能使细菌的发育受到阻滞并
被观察到的抗细菌药的最小浓度。临床上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
中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称为敏感,反之称为耐药。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
是指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β-内酰胺类)或三类以
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
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
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
性,称之为交叉耐药,根据程度的不同,又有完全交叉耐药和部分交叉耐药之分。
泛耐药菌(pan resistant bacteria)
是指对除黏菌素外的所有抗菌药物均耐药的细菌, 泛耐药表现为对常规药敏试
验的药物均耐受。
主要包括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菌、窄食单胞菌等。
超级耐药菌
超级细菌(superbug)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指临床上发现的一类对几乎
所有抗生素都耐药的细菌。
目前引起特别关注的超级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
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 )、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多重耐药性结核杆菌
(MDR-TB)、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RAB )以及最新发现的携带有NDM-1
基因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由于大部分抗生素对其不起作用,超级细菌对人类健康已造成极大的危害。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一、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 (intrinsic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固有耐药性
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
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二)获得耐药 (acquired resistance)
获得耐药性概念
在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被
称作获得性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通过细菌DNA的改变而获得耐药性表型。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
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
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获得耐药性的方式
1、基因突变:
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频率很低,其中有
些突变赋予细菌耐药性。
2、基因转移
R质粒的转移
转座子介导
整合子介导
二、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包括:
♣钝化酶的产生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主动外排机制
♣生物被膜等
(一)产生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效
钝化酶 (modified enzyme)是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
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它通过水解或修饰作用
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如分解青霉素的酶或改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的酶。
重要的钝化酶有以下几种:
①-内酰胺酶:
特异性水解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
失去抗菌活性,又称灭活酶 (inactivated enzyme),由染色
体和质粒介导。分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水解头
孢类和青霉素类。
②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由质粒介导,其机制是通过羟基磷酸化、氨基乙酰化或羧
基腺苷酰化作用,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
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作用。
③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由质粒编码产生该酶,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