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与难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2、经济杠杆体系及其作用 ㈡ 法律手段 ㈢ 行政手段 第三节 宏观调控的政策及其运用 我国主要财政政策手段 ㈢ 财政政策的类型 ㈣ 财政政策的运用 二、货币政策及运用 ㈡ 货币政策的内容构成 ㈢ 货币政策的类型及运用 三、收入分配政策及运用 ㈢ 收入分配政策的措施及运用 四、产业政策及运用 复习思考与参考书目 END * 严谨求学 踏实做人 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掌握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以及有关政策的运用,提高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 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4、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 本章难点: 1、政府职能的转变 2、财政政策及其运用 3、货币政策及其运用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 2、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3、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宏观调控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3、宏观调控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4、宏观调控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 ㈠ 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 1、经济手段的特点 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经济手段是借助于经济杠杆影响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来调节它们的生产经营方向、规模和投资决策的,因而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调节是间接的,它是以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自动适应为基础的。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运用不同的经济杠杆,并随时调整经济杠杆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因而又是灵活的。 价格 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调节商品流通和消费结构,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及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信贷和利率 通过贷款的方向、规模和期限,来影响资金的投放领域,调节生产和流通结构,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利息率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利息率的高低可以影响投资方向和领域,引导投资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 工资和奖金 有效地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有利于调节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可以调节劳动力的分配,从而起到调节生产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作用。 汇率 以汇率的升降来影响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变化。 法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依靠国家的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机构,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的手段。 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 法律调控手段的内容包括保护和制裁两个方面。 行政调控手段是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指标、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虽然需要采用必要的行政调控手段,但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忽视其他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调控手段。 一、财政政策及运用 ㈠ 财政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指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㈡ 财政政策的基本要素 财政政策一般由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手段和财政政策效应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1、预算。 2、税收。 3、公债。 4、投资。 5、补贴。 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可将其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三种。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财政政策收入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 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 在一般情况下, 当社会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出现萧条,企业和居民的个人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时,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使其与总供给平衡;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过旺,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过快时,则应当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限制社会总需求,使其与社会总供给平衡, 当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时,则应采取平衡性财政政策。 ㈠ 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