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ppt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第四节国有企业改革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一、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居民的地位二、从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变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二、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三、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前提第四节国有企业改革4.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沿革4.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
????第一,产权不清;
????第二,政企不分;
????第三,责、权、利不明;
????第四,管理不科学。(P330)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4.3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年)。
???第二阶段: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重点是利改税,拨改贷(1983—1987)。
???第三阶段: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阶段(1987-1992年)。
???第四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4.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P333)(1)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仍然不够高。(2)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3)国有企业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重。(4)国有企业冗员问题严重。(5)在企业体制上,远未形成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机制。4.5努力实现企业制度创新4.5.1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的形式是股份制。4.5.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公司的产权关系及其治理结构所体现的是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能够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1)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2)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3)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
(4)有效的激励机制。
(5)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4.6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4)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5)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
?(6)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