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原代培养技术的改良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原代培养技术的改良措施
作者:何俊,徐文莉,曾思,曾因明,庞庆丰
【摘要】 目的 改良原代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AM)培养技术,提高AM培养效果。方法 SD大鼠,在体支气管灌洗肺获取AM,通过预先注射空气、14号注射器针头回收灌洗液、低速离心、种板前多次吹打等改良措施分离和培养AM。倒置显微镜连续观察AM的形态变化,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AM存活率,瑞氏-姬姆萨染色鉴定AM纯度。结果 AM体外培养后40 min即见细胞贴壁;2~3天时,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不规则形、梭形等形态,胞体变大,胞质丰富。台盼蓝拒染实验示AM存活率≥95%,瑞氏-姬姆萨染色示AM纯度≥95%。结论 本实验改良了原代AM培养的技术方法,提高了原代AM培养效果。
【关键词】 肺泡巨噬细胞;细胞培养;技术改良
Abstract: Objective To modify the techniques for primary culture of highly purified the primary rat alveolar macrophages (AMs). Methods AMs odified techniques as pre-injection of air and reclamation of bro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ulti-bloorphological changes icroscope. The cell survival rate ined by s adhered to plastic surface in; 2-3 days later, cell morphology presented mixed shapes, i.e., circular, irregular and spindle shapes. The trypan blue test shosa staining indicated a purity ≥95% of the AMs.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techniques employed in our experiment had better results for the isolation and primary culture of AMs.
Key acrophage; cell culture; technique modification
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分布于呼吸道-肺泡表面,是肺部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是肺部抵抗病原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AM不仅具有吞噬和抗原递呈功能,而且还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急性肺损伤的发生、 发展 及转归具有重要影响[1-3],因此,AM一直是研究肺部抗感染模型的重要细胞类型。但由于在分离培养原代AM过程中存在获取率低、混杂红细胞、容易污染损伤、不易贴壁等技术难题[4],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只能使用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株MH-S[5]、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株 NR8383[6]等细胞株替代原代AM,然而AM细胞株与原代培养的AM在细胞形态、细胞活力及细胞生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优化原代AM培养技术从而得到理想的AM对研究肺部感染性疾病发生机制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AM培养技术的改良措施及注意事项。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由徐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 主要试剂和器材 DMEM(低糖)培养基( Gibco公司 ),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有限公司 ),青霉素、链霉素(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PBS(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台盼蓝染液(Sigma公司),瑞氏-姬姆萨染液(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细胞培养箱(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倒置显微镜(日本Motic公司),离心机(美国 Beckman公司)。
1.2 方法
1.2.1 AM的分离培养 在 参考 郭晓芳等[7-8]分离AM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对分离AM的方法加以改良。SD大鼠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引颈处死;在75%乙醇中浸泡消毒1~2 min,移到超净工作台上,仰卧于小手术台上,固定头尾;打开胸腔,暴露肺;暴露颈部气管,用14号注射器针头从颈部正中线切口行气管插管,用4-0的手术缝合线结扎固定[8-9]。用冷PBS在体气管灌洗肺,同时按摩肺,每次5~10 ml,灌洗10次,灌洗液回收率为90%。灌洗液经200目细胞筛过滤,1 000 r/min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