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讲座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万家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共为三大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探究、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头脑中去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学习也赋予了新的意义。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来源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教育心理学》 张春兴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认知信息加工论
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认知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奈瑟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一个最重要的术语是建构(construction),即认知过程是建构性质的。它包括两个过程:
首先是基本过程,它是在受到外部事件或内部经验刺激时马上发生的。这个阶段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信息形成想法,这一阶段基本上是自动发生的。
其次是二级过程,它涉及有意识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和映象。相比之下,这一过程受贮存信息、个体的意图和期望的影响程度较大些。
认知信息加工学说认为,思维有一种执行控制的机制,就像计算机程序中有一种执行程序一样;认知建构过程中的二级过程的认知运演是习得的,尽管它们部分地受遗传的影响。其中记忆的内容,以及转换和重建内容的策略,也是习得的;同时可以通过对视知觉的类推,来描述和解释记忆和遗忘的过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现实的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图式包括动作图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