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学案.doc

发布:2017-03-25约4.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考纲要求(必修2第2章第2、3节) 伴性遗传(C) 活动一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 一.基础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改正) 1.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生物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4.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一个基因。 5.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6.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7.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都是自由组合的。 二.摩尔根杂交实验的分析 1.F2代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这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基因的分离定律。 2.实验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一: 萨顿假说的判断 例1.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形成的 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例.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题组二 基因位置的确定 例3.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伴性遗传,在果蝇野生型个体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为1∶1 B.F1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 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中比例均为1∶1 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 例4.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性别的一组是(  )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活动二 熟悉常见的伴性遗传病实例,理解其特点 一.将下列遗传病的类型、实例以及特点进行连线 二.写出下面情况的遗传图解 母亲患红绿色盲,父亲正常 ② 母亲正常,父亲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 (B、b控制相关性状) (D、d控制相关性状) 题组一 性染色体组成与传递特点的分析 例1.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孩,下列情况中,其染色体变异一定与他的父亲有关的是(  ) A.男孩色盲,其父正常,其母色盲 B.男孩色盲,其父正常,其母正常 C.男孩正常,其父色盲,其母正常 D.男孩正常,其父正常,其母色盲 题组二 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概率计算 例2.(2015·全国Ⅰ,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例3.一个家庭中,父亲是色觉正常的多指(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患者,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 A.该孩子的色盲基因来自外祖母 B.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其只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4 D.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 活动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