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4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发布:2025-03-18约2.5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3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了解古文化常识、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的特性特征,相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缘由。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冲突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相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缘由,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相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项羽”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驾驭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从鸿门宴会座次支配看风云突起。

驾驭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即以文脉带动语脉,培育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实力。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驾驭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相关背景。

2通过听读,整体把握,分析情节。

一、导入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概昂扬,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勇往直前的乌骓今日竞不愿领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示意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逆境和将来的毁灭。最终,他走投无路,只有对英勇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支配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家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家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关于《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通过为历史人物写传记来写历史的纪传体)。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用以记述天子、王侯之外的人的事迹,为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较知名的人的传记。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洁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宏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驾驭秘籍,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十岁就学长安,二十岁起先漫游,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历史遗迹,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

父死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典籍,他博览群书,整理史料,42岁时起先《史记》的著书,公元前99年因为李陵倒戈匈奴一案辩解,不幸获罪入狱并遭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愤笔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铭言,发愤著书,呕心沥血经过十四个春秋最终完成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看看下面几幅对联分别写谁: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四、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领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鸿门宴”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旁边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夫起义军成功果实而绽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