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
《鸿门宴》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
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锋利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
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锋利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
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2: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
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
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
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
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
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土。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假设何?
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
故土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
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
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非凡的天子不想成认眼前的现
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
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
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消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
可怎么安排你呀?”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
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
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
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
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