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常见地貌类型”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1.地貌的概念;2.地貌的分类;3.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为后续学习地貌成因和地貌演化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学生将通过学习地貌类型,提升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增强人地协调意识。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地貌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标准,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的地貌类型。
②掌握不同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的特征,包括形态、成因和分布。
③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貌类型之间的关系,如河流侵蚀对峡谷的形成、植被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等。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地貌类型形成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综合作用。
②将地貌类型的特征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进行空间定位和分析。
③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归纳、比较、分析等,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根据地貌特征推断河流的流向和流域的地理环境。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研究,通过教师系统讲解地貌类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如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引导学生理解地貌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貌景观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安排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地貌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如河流、冰川等,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加深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的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周围的地貌特征呢?比如,我们学校周围的山丘、河流、平原等。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学生):老师,我注意到我们学校附近的山丘是由岩石构成的,而河流则是由水流冲刷形成的。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二、新课讲授
1.地貌的概念
(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貌的概念。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学生):地貌就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教师):是的,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地貌的分类。
2.地貌的分类
(教师):地貌的分类有很多种,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两种:按成因分类和按形态分类。
(学生):按成因分类,就是根据地貌形成的原因来分类;按形态分类,就是根据地貌的形状来分类。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能够理解地貌的分类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3.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教师):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下面,我们逐一介绍它们的特征。
(1)山地
(教师):山地是地球表面最高的地形,它具有陡峭的山峰和较陡的斜坡。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
(学生):哦,原来山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关。
(教师):是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是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山地的特征。
(2)平原
(教师):平原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形,它具有平坦的地形和缓坡。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冲积和风力沉积。
(学生):平原的形成与河流冲积和风力沉积有关。
(教师):没错,河流冲积和风力沉积是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平原的特征。
(3)高原
(教师):高原是地球表面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形,它具有较平缓的斜坡和较厚的土壤层。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和岩浆喷发。
(学生):高原的形成与地壳抬升和岩浆喷发有关。
(教师):是的,地壳抬升和岩浆喷发是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高原的特征。
(4)盆地
(教师):盆地是地球表面低于周围地形的低洼地区,它具有较陡的斜坡和较厚的沉积层。盆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和岩浆侵入。
(学生):盆地的形成与地壳断裂和岩浆侵入有关。
(教师):没错,地壳断裂和岩浆侵入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盆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