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常见地貌类型 第2课时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 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4.1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4.1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8日星期三上午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空间思维,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貌现象。
3.培养地理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地貌形成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有一定认识,但对于地貌类型的详细分类和形成机制可能了解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上存在不足。行为习惯上,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较好,但个别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针对学生知识层面的不足,需要加强地貌类型和形成机制的理论讲解,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理挂图、地球仪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测试
-信息化资源:地貌类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地图服务
-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或视频,如山川、平原、沙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貌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地貌基本概念,强调地貌类型的分类。
-详细讲解四种主要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山地: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特征、类型及分布。
-平原:讲解平原的形成过程、特征、类型及分布。
-高原:阐述高原的形成原因、特征、类型及分布。
-盆地:分析盆地的形成原因、特征、类型及分布。
-结合地图,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讨论其对当地气候、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结地貌类型的分类和形成机制,以及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思考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下节课进行展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貌类型的相关书籍:《地理学概论》、《地貌学原理》等。
-地貌形成过程的科普文章,如《山脉的形成》、《沙漠的演变》等。
-地貌类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包括全球地貌分布图、中国地貌分布图等。
-地貌类型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地貌对交通的影响等。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资源:鼓励学生阅读与地貌类型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拓宽知识面。
-观看地貌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关于地貌形成和变化的纪录片,如《地理中国》系列中的地貌专题。
-利用GIS工具:指导学生使用GIS软件,分析地貌数据,探究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参观实地地貌: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如山脉、平原、高原等,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开展小组研究:让学生分组研究特定地貌类型的历史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创作地貌科普作品:鼓励学生创作关于地貌类型的科普文章、手绘地图或视频,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对比分析不同地貌类型: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加深对地貌类型差异的理解。
-探讨地貌保护与利用: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