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发布:2024-10-30约3.7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本节主要包括气候的概念、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气候特点等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

1.气候的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大气状态,是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

2.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天气是指短期内大气的变化,具有短暂性;气候是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具有稳定性。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

4.我国气候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气候数据,提高对气候现象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2.地理思维:训练学生运用地理思维,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地理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念,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和我国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前一节《天气》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天气的概念、天气现象及其变化。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在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喜欢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学习。学生倾向于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实践操作和动手活动有较高的参与度。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把握气候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理;

-在面对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时,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准确识别和描述;

-将气候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气候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现象,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气候分布图、气候变化曲线等,直观展示气候特点及其变化。

2.教学软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模拟气候数据的分析,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询最新的气候研究进展,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气候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气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气候的影响力和特点。

-简短介绍气候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气候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

-讲解气候的定义,包括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介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

-使用示意图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3.气候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气候案例进行分析,如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气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的未来趋势或应对措施,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气候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策略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