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说课稿2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本节课通过学习气候的分布、气候类型的特征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尊重,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对气候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②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能够运用地图分析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
①气候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②不同气候类型特征的记忆和区分;
③气候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逐步克服这些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理挂图、地球仪、电脑、投影仪、PPT课件。
2.课程平台:地理教学软件平台、在线地图服务。
3.信息化资源:气候分布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气候数据表格。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些地图中看到哪些气候现象?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
2.讲授新知(20分钟)
a.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教师简要介绍气候的定义,并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例如,讲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并说明其分布区域和特点。
b.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师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并结合实例讲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候类型。
c.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列举气候对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
d.气候与环境保护
教师强调气候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探讨如何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
3.巩固练习(10分钟)
a.课堂问答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如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b.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2.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5.作业布置(5分钟)
a.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气候类型,并撰写简要报告;
c.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介绍GIS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如气候数据的空间分析、气候模式的模拟等。
b.气候变迁历史:介绍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如冰河时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迁的影响。
c.气候灾害案例:收集和分析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气候灾害,如洪水、干旱、台风等,探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
d.国际气候组织:介绍国际气候组织的研究成果和倡议,如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
2.拓展建议:
a.学生可以尝试使用GIS软件进行气候数据的分析,例如,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绘制气候分布图。
b.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气候变迁的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气候变迁的历史和现状。
c.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局或相关科研机构,了解气候研究的前沿技术和方法。
d.开展气候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对气候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e.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用电等,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f.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会议和协议,了解全球气候治理的进展。
g.通过互联网资源,如在线气候数据库、气候模型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h.设计学生研究项目,如调查当地气候特征、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板书设计
①气候的基本概念
-气候的定义
-气候类型的分类
②气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