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作息有规律第二课时(说课稿)-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秋).docx
9.作息有规律第二课时(说课稿)-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秋),围绕“作息有规律”这一主题展开。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将能够认识到规律作息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学会制定并遵守个人作息时间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体验,学生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学生建立规律作息的概念,并学会制定个人作息时间表。具体包括:
-理解规律作息对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举例说明如何将作息时间表融入日常生活,如按时起床、用餐、学习和休息。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以下问题:
-理解并内化规律作息的意义,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他们制定个性化的作息时间表。
-在实际生活中坚持执行作息时间表,克服拖延和诱惑。
例如,难点一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体验规律作息的好处。难点二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作息时间表的优缺点,从而学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难点三则需教师通过持续跟进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监督机制,逐步养成遵守作息时间表的习惯。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学生用书、教学挂图。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育平台或班级学习群。
-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库、在线故事音频、互动学习软件。
-教学手段:视频片段、故事卡片、计时器、学生日记本。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大家每天都是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的?”来引导学生思考作息规律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关于健康生活的小知识,如饮食、运动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规律作息的好处,如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体质等,并详细讲解如何制定个人作息时间表。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作息时间表的特点和适用人群。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的作息时间表,并讨论如何调整作息时间,使之更加合理。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4.活动体验(约15分钟)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天的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规律作息的重要性。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角色扮演成果,分享体验和收获。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学生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表达对规律作息的认识。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定并执行个人作息时间表,持续一周,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变化。
-课堂展示:下节课,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执行情况,交流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在新课呈现环节,教师应注重讲解与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在活动体验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知识点梳理
1.规律作息的重要性
-提高学习效率:规律作息有助于大脑在固定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
-增强体质:合理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增强体质。
-促进心理健康: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2.制定个人作息时间表
-确定起床时间: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校作息时间,确定合适的起床时间。
-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完成学习任务。
-规划休息时间:设置短暂的休息时间,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
-安排运动时间:确保每天有足够的运动时间,有助于身体健康。
-制定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