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上学路上 第二课时(说课稿)-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docx
4.上学路上第二课时(说课稿)-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上学路上”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安全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出行习惯。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一年级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如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等,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材章节为《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安全出行”,具体内容包括:认识交通信号、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过马路等。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交通信号,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安全过马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交通安全意识,如跟随家长过马路时会注意红绿灯,但系统性的交通安全知识掌握较少,对交通信号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安全知识的学习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发展初期,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学习风格上,他们倾向于通过游戏、故事和互动活动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交通规则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情景模拟来帮助理解。此外,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在遵守规则方面可能存在自觉性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强化。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结合讲授与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教学活动:设计“我是小小交通警察”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交通规则;通过“红绿灯”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交通信号的重要性。
3.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交通安全图片和视频,辅助讲解,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利用教具如交通标志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过马路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交通信号的意义和种类,如红绿灯、行人信号灯等。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交通信号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
3.介绍安全过马路的基本步骤,如“一停二看三通过”。
4.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则可能带来的危害。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如果遇到交通事故,应该怎么做?
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如何正确识别交通信号?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展示交通标志模型,让学生上台进行识别和描述。
2.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安全过马路的情景剧,并进行表演。
3.教师点评各组的表演,并给予鼓励。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如何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强调培养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交通环境,发现并记录下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交通信号,掌握安全过马路的基本步骤,如“一停二看三通过”。他们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能力提升:学生在课堂互动和角色扮演活动中,提高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讨论和分享,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规则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遵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