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个体心理-社会知觉与归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讲 社会知觉 与归因 一、概念释义 “社会知觉”概念的提出:布鲁纳(J.S.Bruner), 1947年,“货币试验”。 广义的社会知觉:个人对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个人对人际关系。 狭义的社会知觉:个人对个人的知觉 如 对情绪的感知 兴奋、愉快时,瞳孔会放大 不快、厌恶时,瞳孔缩小,眯眼、皱眉 打牌输赢 如 对性格的感知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觉者 洞察和注视别人的个体。知觉者的个人特征直接决定着对知觉对象的正确认识。 一棵树:商人;植物学家;诗人 2、被知觉者 被观察的目标或对象。他们的特征也影响社会知觉的正确性,像他们的地位、角色以及视觉特征等。 3、情景因素 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 人际环境;组织层次 “陈宝强”“大衣哥朱之文” “阿宝”“小陈” [苏]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1965年的实验:向大学生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1)提示是杀人犯;2)提示是一位科学家。 结果大学生的对该人的评价是:1)深陷的眼睛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2)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 是个体将一些特征或特质归为他人所有的过程。对他人知觉的过程,也就是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形成对他人印象的过程。 1、 面部表情 2、目光的接触 3、身段表情 4、言语表情 “刨树刨根,看人看心” (二)人际知觉 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1、客观因素 人际关系对自身价值的大小和社会作用的优劣;人际关系发生时的情景。 2、主观因素 思想方法、知识经验、 情绪状态 、态度倾向和个性特征等。 “门缝里看人”; “狗眼看人低” (三)角色知觉 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特定的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 1、角色构成 (1)角色认知 “应该 ” (2)角色行为 (3)角色期望 “希望和寄托” (4)角色评价 2、影响因素 (1)对角色认知的影响 客观的自我评价;文化背景和家庭社会环境。 (2)对角色行为的影响 角色认知程度;角色扮演者的个性特征。 (3)对角色期望的影响 角色职务性质;对角色扮演者的认知。 (4)对角色评价的影响 角色行为和期望的差距;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3、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 (1)寻求明确的自我形象 (2)调整角色行为 (3)检验角色,最终形成角色认知 (四)自我知觉 是指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 (1)物质自我 (2)社会自我 (3)精神自我 自我与生存状态(追求的不同) 三、社会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2、晕轮效应(哈罗效应) “一好百好”,“以貌取人”,“明星崇拜” 3、刻板印象 “男性刚强,女性温柔” 4、投射效应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节 归因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归因在社会知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归因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根本特征或特质的判断; 第二,归因会影响我们对他们行为的评价和预测,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对环境或他人行为的控制。 二、归因的过程 三、归因的维度 研究发现:对成功做出内部归因,会使人们对未来抱有更高的期望,并为未来设置更高的绩效目标;而对负面结果做出外部归因,如坏运气,会减少负面结果带来的不快,而好运气归因则会减少成功带来的喜悦。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四、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 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巨大影响,往往将其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或人格),即使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很明显地受到情境的影响时也如此;然而,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人们则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往往做出情境归因(如任务难度、其他人的作用、运气等)。 四、归因偏差 2、自利性偏差 指人们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当人们被告知成功时,往往会做出内部归因,而当被告知失败时,则会做出外部归因。 第三节 印象管理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