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凹模的圆角半径 小时,材料对凹模的压力增加,摩擦力增大,磨损加剧,使模具的寿命降低。所以 的值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通常可按经验公式计算: 或查教材表。 以后各次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为: 2.凸模圆角半径 凸模圆角半径对拉深工序的影响也较大,其值的选择也必须合适。 首次拉深时的凸模圆角半径: 以后各次拉深 时: 如果拉深系数大时,圆角半径可取小些,一般可取: 3. 凸、凹模的间隙 拉深模间隙是指单面间隙。间隙的大小对拉深力、拉深件的质量、拉深模的寿命都有影响 。 确定时要考虑压边状况、拉深次数和工件精度等。其原则是: 既要考虑板料本身的公差,又要考虑板料的增厚现象,间隙一般都比毛坯厚度略大一些。 (1)带压边圈拉深时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也可直接查教材。 (2)不用压边圈拉深时,考虑到起皱的可能性取间隙值为: 4.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公差 主要考虑模具的磨损和拉深件的回弹。工件的尺寸公差由最后一道工序保证,最后一道工序凸、凹模尺寸由拉深件的尺寸标注方法决定。 如图所示,尺寸标注在外形时,凸、凹模尺寸的计算式为: 凹模: 凸模: 图4.26 当工件的外形尺寸及公差有要求时如图,凸、凹模尺寸的计算公式为: 凸模: 凹模: 对于多次拉深,工序尺寸无需严格要求,凸、凹模尺寸如下: 5 凸、凹模工作部分形状 1)不带压边圈的拉深如图 (1)浅拉深(一次拉深) (2)深拉深(两次以上) 不带压料的凸、凹模结构 a)圆弧形 b)锥形 c)渐开线形 d)等切面形 无压料一次拉深成形的凹模结构 2)带压边圈的拉深 10.6.1 半球形件的拉深 曲面形状(如球面、锥面及抛物面) 零件的拉深,其变形区的位置、受力情况、变形特点等都与圆筒形零件不同,所以在拉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亦与圆筒形件不同。对于这类零件就不能简单地用拉深系数衡量成形的难易程度,并把拉深系数作为制定拉深工艺和模具设计的依据。 10.6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 1 曲面形状零件的拉深特点 (1)拉深球面零件时,毛坯的凸缘部分与中间部分都是变形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中间部分反而是主要变形区 。 (2)锥形零件的拉深与球面零件一样,除具有凸模接触面积小、压力集中、容易引起局部变薄及自由面积大、压边圈作用相对减弱、容易起皱等特点外,还由于零件口部与底部直径差别大,回弹特别严重,因此锥形零件的拉深比球面零件更为困难。 (3)抛物面零件,其拉深时和球面以及锥形零件一样,材料处于悬空状态,极易发生起皱。 总之:球面零件、锥形零件和 抛物面零件等其他旋转体零件的拉 深是拉深和胀形两种变形方式的复 合,其应力、应变既有拉伸类、又 有压缩类变形的特征。 2.球面零件拉深方法 ? 球面零件可分为半球形件和非半球形件两大类。不论哪一种类型,均不能用拉深系数来衡量拉深成形的难易程度。对于半球形件,根据拉深系数的定义可知,其拉深系数是与零件直径无关的常数,即: 3 .抛物面零件拉深方法 抛物面零件常见的拉深方法有下面几种: (1)浅抛物面形件( ) 因其高径比接近球形,因此拉深方法同球形件。 (2)深抛物面形件( )其拉深难度有所提高。这时为了使毛坯中间部分紧密贴模而又不起皱,通常需采用具有拉深筋的模具以增加径向拉应力。如汽车灯罩的拉深就是采用有两道拉深筋的模具成形的。 较深抛物面零件(灯罩)拉深模 久里金法则求其表面积: 任何形状的母线绕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旋转体面积,等于该母线的长度与其重心绕该轴线旋转所得周长的乘积。 如右图所示,旋转体表面积为 4.复杂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 因拉深前后面积相等,故坯料直径D: 10.6.2 锥形零件拉深方法 拉深锥形件的方法有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