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补体系统.pptx

发布:2019-07-23约2.49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补体系统;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因其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 又因其是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一) 组成 1.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2.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的受体分子 (二) 命名 1.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包括膜攻击复合物组分) 以“C”表示,如“C1,C2,┄C9”。;2. 替代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等。 3. 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 4. 补体受体 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C5aR。;5. 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C3a、C3b。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C3bBb,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在其符号前冠以“i”表示,如iC3b。 ;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几种为α或γ球蛋白。 2.补体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生。 4.某些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等均可使补体失活。;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一、经典激活途径 (传统途径、第一途径) 1.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1(C1q、C1r、C1s)~ C4;AgAb复合物;(2)活化阶段 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C4b2a)和C5转化酶(C4b2a3b)。;Ag+Ab ;二、旁路激活途径 (替代途径、第二途径) 该途径越过了C1、C4、C2,直接激活C3。 1.主要激活物质 细菌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等,凝聚的IgA和IgG4、眼镜蛇毒素等。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3,B、D、P、H、I等因子;3.激活过程 (1)生理情况下 C3b和C3转化酶的形成 (2)C5转化酶的形成 ①激活物 使替代途径从准备阶段过渡到正式激活阶段,为C3b或C3Bb提供保护性微环境 ②过程;;(3)??体激活的放大 形成C3b正反馈环或称C3b正反馈途径。;三、MBL途径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annose-binding lectin,MBL) 该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相似,但不依赖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C1q的参加。 1.主要激活物 细菌等微生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 C4、C2、C3 3.激活过程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 上述三途径均产生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的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一)自身衰变的调节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均易衰变失活,游离的C4b、C3b、C5b也易失活。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1.经典途径的调节 ⑴ C1抑制分子(C1INH) 可与活化的C1r和C1s结合,使其失去酶解正常底物的能力。并能有效地解聚与IC结合的C1大分子。;⑵ 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 ① C4结合蛋白(C4bp)与补体受体1 (CR1) ② I因子 可裂解C4b ③ 膜辅助蛋白(MCP) 促进I因子介导的C4b裂解。 ④ 衰变加速因子(DAF) 可同C2竞争与C4b的结合;2.旁路途径的调节 ⑴ 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 ⑵ 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 ⑶ 促进已形成的C3转化酶解离 ⑷ 对旁路途径的正性调节;3.MAC形成的调节 同源限制因子(HRF)也称C8结合蛋白,可干扰C9与C8结合; 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即CD59,可阻碍C7、C8与C5b6复合物结合,从而抑制MAC形成。;第五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一、溶菌、溶细胞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许多MAC,导致靶细胞溶解。 在感染早期,主要通过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待特异性抗体产生后,主要靠经典途径来完成。;二、调理作用 C3b、C4b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靶细胞 氨基端-C3b-羧基端 吞噬细胞 (C3b受体) 三、免疫粘附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