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补体系统.ppt

发布:2017-12-01约4.66千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补体系统 概述 补体的激活* 补体活化的调控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节 概述 补体和补体系统的概念* 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的命名 补体和补体系统的概念 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组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complement,C)。 补体并非单一分子,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的命名(一) 参与补体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 C1 (q、r、s)、C2、-----C9 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如B因子、D因子 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 如C1抑制物 补体系统的命名(二)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C3a(小片段),C3b(大片段)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1 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 如iC3b 补体的生物合成及理化性质 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 感染时大量升高 均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 多为球蛋白 各成分中C3的含量最高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概论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概 论(一) 生理情况下,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 只有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才依次被激活。 每当前一组分被激活,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水解片段,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 概论(二)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 1.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为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 2. 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为MBL途径; 3. 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称为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 pathway),即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 在进化和发挥抗感染作用的过程中,最先出现或发挥作用的依次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最后才是依赖抗体的经典途径。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固有成分及激活顺序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一) 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免疫复合物是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 C1仅与IgM的CH3区或IgG1-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 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的Fc段结合才能被激活; 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 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识别、启动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 识别阶段 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发生构象改变,使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补体C1与之结合并被激活,这一过程被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 C1激活的顺序为C1q、C1r、C1s; C1活化后,继续裂解C4与C2。 活化阶段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此即经典途径的活化阶段; C1s分别裂解C4、C2,形成C4b2b复合物,即C3转化酶; C4b2b进一步裂解C3,形成C4b2b3b复合物,即C5转化酶。 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不经C1、C4、C2途径,而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称为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又称第二途径。 “激活物”主要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和其他多糖,以及凝聚的IgA和IgG4等(为补体激活提供接触面)。 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C3 自发性活化 自发产生的 C3b 很快被降解 旁路途径激活特点 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 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参与早期非特异抗感染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与经典途径的过程基本类似,但其激活起始于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之后,而并非依赖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形成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这是补体级联反应中最后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