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件-补体系统.ppt

发布:2022-11-22约4.77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膜攻击阶段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共同末端通路 1.C5转化酶裂解C5,产生C5a,C5b, 2.C5b+C6,C7,插入脂质双层膜。再与C8结合,形成C5b678,稳定附着在细胞膜上. 膜攻击阶段 3.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C5b678结合12-15个C9分子而成的多聚体,插入靶细胞脂质双层膜,内径11nm 小孔,胞内渗透压下降,靶细胞死亡,细胞形态改变. 膜攻击阶段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及比较 三条途径的共同点: 均需要激活物 均为级联反应,每一步都产生扩大效应——滚雪球 有共同的末端效应——MAC溶解靶细胞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三条激活途径的不同点 比较项目 经典途径 MBL途径 旁路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含甘露糖基的 病原体表面成分 病原微生物 内毒素、酵母多糖等 参与成分 C1~C9 MBL、MASP, B、D、P因子 C2~C9 C3、 C5~C9 抗感染作用 特免效应阶段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感染中晚期 感染早期 感染早期 C3转化酶 C4b2a C4b2a C3bBb C5转化酶 C4b2a3b C4b2a3b C3bBb3b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病理变化。 免疫:指机体事变和排除非己抗原异物,以维护内部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方面。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adaptiveoracquired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adaptiveoracquiredimmunity)。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机制: 调节物存在于血浆和细胞膜上 控制活化的启动; 活性片段的自发衰变; 补体调节蛋白的作用。 阻断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 C4b2a C4b2a3b (二)旁路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补体的发现 Jules Bordet (1870-1961) 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细菌发生凝集 细菌发生溶解 补体的发现 不耐热的成分,能辅助特异性抗体的溶菌作用,称为补体(complement) 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第一节 补体概述 定义: 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与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故称为补体系统。 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质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成为质反应。质反应以全或无,阳性或者阴性的方式表现。 第一节 补体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