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地球仪(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晋教版2024).docx
2.1.2地球仪(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晋教版202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晋教版2024)》中的“2.1.2地球仪”。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功能及使用方法,包括地球仪的组成部分、经纬度的表示方法以及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地理坐标等基础知识,本节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学会使用地球仪这一工具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教材中涉及的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素养,通过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空间概念的理解和空间分析能力。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通过动手操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利用地球仪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提升信息整理和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素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地理规律。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经纬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和应用。
难点:
1.地球仪上经纬度网格的理解和记忆。
2.地球仪在实际地理观测和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展示和模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仪的构造,结合教材图示,讲解地球仪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经纬度网格,通过互动问答和填图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经纬度。
3.设计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活动,如模拟航行、定位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应用理解。
4.针对性地布置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及时反馈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地球仪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2.软件资源:地理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4.信息化资源:数字地理教材、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资源。
5.教学手段: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如果你要环游世界,你会选择怎样的工具来辅助导航?”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地球仪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学到的地球的形状和地理坐标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包括地轴、赤道、纬线、经线等,并解释每个部分的作用。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如政治地球仪、物理地球仪等,说明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多样性。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地球仪的用途,每组学生提出一个使用地球仪的情境,并讨论如何利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地球仪,尝试定位一些著名城市的位置,并标注出相应的经纬度。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地球仪,并解答他们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地球仪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空间概念,提高我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并标注出主要经纬线以及自己所在城市的位置。要求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2.1.2地球仪”这一节课的学习后,应取得以下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包括地轴、赤道、纬线、经线等,并理解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2.技能提升: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地球仪,正确标注和读取经纬度,定位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国家。
3.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空间概念和空间关系。
4.地理实践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如模拟航行、定位等,提高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获取、整理和运用地理信息,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
6.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中,学会了通过讨论和实验来探索地理知识,激发了自主学习地理的兴趣。
7.知识迁移:学生能够将地球仪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地理学习中,如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等。
8.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在学习地球仪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