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
2.1《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地球与地球仪》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地理课
3.授课时间:2024年11月2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使其能够通过地球仪直观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地球仪,提高其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激发其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4.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重点是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略扁的椭球体,以及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2.地球仪的使用:重点在于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地球仪,理解经纬线的划分和度数表示。
难点:
1.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将抽象的地球运动规律与地球仪上的直观展示相结合。
2.地理坐标系统的掌握: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快速找到和识别特定的地理位置。
解决办法:
1.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分步骤指导学生操作地球仪,从简单的经纬线识别到复杂的地标定位。
3.利用模拟软件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地理坐标系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地球仪模型,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经纬线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通过操作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更替等现象。
3.实践法: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进行地理坐标的定位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地球形状、地球仪结构以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2.实物教学:使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空间概念。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地理信息平台,拓展学生视野,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地球的照片和地球仪,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它有哪些特别的特征?”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地球的形状:详细讲解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以及地球的略扁椭球形状。
-地球仪的结构和功能: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经纬线、极点、赤道等,并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举例说明:
-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利用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位置和距离关系。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实地观察: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周围环境,寻找地球形状的实例。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地球仪操作练习:学生分组使用地球仪,进行经纬线定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操作。
-地理坐标定位:学生根据提供的经纬度,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导:
-针对学生的操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地球仪。
-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课堂小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形状、地球仪使用和地理坐标的重要性。
-提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
5.作业布置(约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
-完成地球仪操作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搜集地球形状的图片或资料,进行展示和分享。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备注:本教案中的教学过程为示例,实际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调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地球仪,识别经纬线,找到和识别特定的地理位置。
-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能够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提高了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地观察中,提升了合作学习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地理坐标的定位练习,增强了空间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空间思维,将抽象的地球运动规律与地球仪上的直观展示相结合。
-学生在探究地球形状对气候、季节的影响时,培养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