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地球与地球仪1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
1.2.1地球与地球仪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2.1地球与地球仪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地球与地球仪”为主题,紧密围绕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通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空间观念,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学会使用地球仪。
3.增强科学探究意识,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地球。
4.增强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的形状:重点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及其与实际观察的异同,通过实例说明地球表面形态的复杂性。
-地球自转和公转: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和产生的季节变化。
2.教学难点:
-地球仪的使用: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特别是如何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经纬网和地理现象。
-地球形状的直观感知: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直观感知其形状,因此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模型或图像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理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运动与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难点在于建立这种联系。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平板电脑
-课程平台:地理教学软件、在线地理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地球形状的动画视频、地球仪使用教学视频、地理图片库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地理游戏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状?”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球体形状、赤道、两极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及其成因,通过地球形状的模型或动画演示地球的倾斜轴。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包括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以及公转的轨道、周期和产生的季节变化。
-举例说明:
-通过实际案例,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影响。
-展示地球仪,讲解其构造和使用方法,包括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的划分。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地理现象实验。
-实验演示: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地球仪的使用,其他学生观察并提问。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对地球形状、运动和地球仪使用的理解。
-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模型,加深对地球仪构造的理解。
-教师指导:
-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提供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4.课堂小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仪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作业布置(约3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相关地理材料、完成地球仪制作任务和思考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课堂延伸(约5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科学领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疑问,促进课堂互动和知识交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普文章,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节律的影响。
-地球形状的历史研究资料,展示科学家如何通过观测和实验确定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的详细使用手册,包括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及其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案例,介绍GIS在地理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实验指南,提供简单的地球科学实验步骤和原理。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普书籍,如《地球的旋转与倾斜》等。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科学博物馆,实地观察地球仪和其他地理模型。
-建议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科学展览,了解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
-利用网络资源,如地理教育网站,进行在线地球科学知识竞赛或游戏。
-布置学生进行小组项目,如制作一个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普视频或小册子。
-鼓励学生参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如参与环保项目或地理考察。
-提供在线课程或工作坊,让学生学习更多关于地球科学的高级概念。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