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 2024-2025学年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地理.docx
1.2.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相联系,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经纬网等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教材内容涉及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操作地球仪,提升空间想象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2.增强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
3.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学会从地球仪中获取地理信息,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常识,如对地球的基本形状、太阳系的认识以及基本的方位概念。然而,他们对地球仪的使用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具体机制可能了解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可能因个人经历和家庭教育而异。大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通过实践学习来加深理解。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视觉学习,通过观察地球仪来理解地理概念;而有的学生则可能更擅长听觉学习,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感到困惑,难以将地球仪上的信息与实际地理现象联系起来。此外,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可能存在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同时,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逐步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示范操作,逐步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设计“地球仪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仪操作和地理现象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的动态效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的运动。
5.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和经纬网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地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作用,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用途呢?”
3.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地球仪的构造:介绍地球仪的球体、经纬网、经纬度、极点等基本组成部分。
2.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包括如何确定方向、测量距离等。
3.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
4.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效果,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5.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使用地球仪:学生分组,每人一个地球仪,完成以下任务:
a.确定地球仪上的方向。
b.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c.找出指定地点的经纬度。
2.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教师总结并强调经纬网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教师提问:如何判断地球仪上的方向?
4.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方法,教师总结并强调方向判断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将地球仪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2.学生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强调地理知识的应用。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并尝试使用它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实际学情,紧扣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实现教学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仪的历史与演变:介绍地球仪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球模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