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docx
1.2.2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2.2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地球与地球仪”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仪的制作原理。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地球仪的方法,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人教版2024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空间定位能力。
2.发展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树立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3.增强综合思维:结合实际,分析地球仪的使用,提高地理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地球仪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进入七年级之前,对地球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经验,如观察天空、了解四季变化等。他们可能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方位感和对自然现象的初步认识,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等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快速掌握新知识。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直观、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操作地球仪来理解地理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地球与地球仪时,可能会对地球的真实形状产生误解,难以理解地球仪上的纬度和经度线。此外,由于空间概念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建立空间观念。此外,操作地球仪时,学生可能对如何正确使用经纬网定位存在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2024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包括“地球与地球仪”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片、地球仪制作过程视频、经纬度分布图等。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教具球、经纬网模型等,确保器材完整且安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配备地球仪和教学资料,以便进行互动学习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a.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解释为何我们看到的地球是圆的。
b.地球的大小:讲解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以及地球表面积和体积。
c.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展示地球仪的结构,解释经纬网的作用和如何使用地球仪。
-举例说明:
a.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举例说明如何使用地球仪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
-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的形状、大小。
b.实验操作:每个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如确定某个国家的位置。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a.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球仪使用的理解。
b.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模型。
-教师指导:
a.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b.对学生的地球仪模型设计给予反馈和建议。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意义?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使用。
-提问: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6.布置作业(约5分钟)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设计一个地球仪模型,并尝试使用它来解答一些地理问题。
知识点梳理
1.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椭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地球仪上的地球形状是正球体,用于简化地理学习和教学。
2.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
3.地球仪的结构
-地球仪由球体、经纬网、地轴、纬线、经线、陆地、海洋等组成。
-经纬网是地球仪上的网格系统,用于确定地球上的位置。
4.经纬网
-经线